前期文章
王德瑜 相信你所感覺的

文∣孫曉彤 圖/攝影∣李遊

「只要去感覺就好」已經成為經驗王德瑜的藝術的唯一途徑,鮮少撰寫創作論述、也從來不太解釋作品的她,歷年來所製作的每件充滿場域感和身體經驗的作品,簡單到就連標題也僅僅是編號的數字而已—沒有任何的線索,沒有任何多餘的論述,王德瑜希望提供觀眾的是一種直觀的互動,除去了莫須有的知識門檻,只要擁有感知的能力,你就可以創造出獨特的、具有個人觀點的藝術經驗,就像她篤信的:人的視覺經驗大同小異,然而觸覺經驗的差異卻很大。我想起第一次經驗她作品的情況,那是在1996年的台北雙年展「台灣藝術主體性—環境與都會」中的〈No. 24〉,在北美館的長形甬道中,一個用彈性布料架構出來的黑色長方體懸空佔據了通道的中央,觀眾可以選擇繞過前行,或是受邀進入其中—在幽暗的隧道中,你所踏出的每一步都形成一個凹陷,你的手扶摸著彈性布料的表面,由內而外地改變了長方體的形狀,觀眾的參與改變了作品的造型,而作品本身反饋給觀眾的則是特殊的觸覺經驗。王德瑜沒有要透過所謂的藝術灌輸給人們什麼具體答案,她所要造成的,只是開放出某種感覺的可能,溫和而恬靜,就像是她給人的感覺一樣。
1996年,王德瑜在台北誠品畫廊創作了〈No. 25〉,而此也是她第一次以布料和充氣設備創作,概念是希望讓布料在地面呈現出一個微微隆起、象徵新生的蛋型,而也從此開始,這樣的作品形式,就成為了王德瑜作品中最鮮明的風格符號。「佔據空間一直是我創作的概念之一,因為無形的東西最能夠達到這個狀態,而原本場域裡既有的空間感也會被抽離。」除了空氣之外,王德瑜陸續也使用過氣味或煙霧來佔據空間,特別是在聯展中,這些超越視覺以外的其他感官元素,更是具有強烈的穿透力,有意無意地刺激了觀眾的感覺,甚至喚起他們的情緒和記憶。

 
  全文請見《藝外》2013年8月號第47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1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artitude.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artitude.ad@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