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將至的8月天午後,陰霾的天空颳起了忽強忽弱的陣風,越靠近位於海口關渡的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校區,越能嗅到空氣中混雜了海風和山嵐潮濕的複雜氣味。穿過被風吹得搖擺的校樹間隙,我鑽進關渡美術館的前廳,身後的玻璃大門倏地闔上,將紛擾而黏膩的空氣鎖在戶外,我感受展廳裡的乾燥、靜謐和清涼,白色牆面和稀疏的細微聲響凝結成一種化外的幻覺,彷彿隔離了人煙喧囂,帶你進入真空的冥想中。但此刻我並未停下腳步,也無暇仔細體會藝術裡那些幽微的靈光,卻是穿過樓梯和迴廊,直奔向位於美術館辦公區域的館長辦公室——那天我約訪了曲德益,雖然早就知道身兼教育者、策展人、藝術行政專業人員,同時又是藝術家的他,必須經常跳躍在眾多身分之間,然而在推開館長室的門之前,我沒想到裡面竟和風聲呼嘯的戶外一樣風馳電掣、熱鬧非凡。
一頭俐落灰色短髮、身穿輕便T恤、眼鏡框後笑得瞇成線狀的眼睛,加上永遠身手矯健、說話速度和行動一樣快的身影,已經是曲德益數十年來的招牌形象—眼下他正召集兩、三位館員召開臨時會議,見我進來,立刻揮揮手說:「馬上就好了妳等一下……啊,剛好妳在這裡,快幫我們提供一點想法!」為了北藝大30週年校慶,關美館正在籌備推出一檔名為「藝術之立」的國際藝術雕塑展,而這小型的討論會,就為了研擬相關細節而召開。「館長沒有那麼好當呀,做一檔展覽除了內容,還要管運輸、管包裝、想怎麼做最省錢,每天都跟打仗一樣。」被一疊疊文件和各種資料包圍的曲德益,抬頭對我苦笑道。小型會議如火如荼,我瞥見各種海報和卡片占據的牆面上,有一張簡單印刷著「I have a dream」幾個大字。我心想,如果說1960年代馬丁•路德•金(Mrtin Luther King, Jr.)的理想是種族平等,那麼已經在藝術教育、評論、行政與創作等領域奮鬥多年的曲德益,他最終希望實現的夢想又是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