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德國女性藝術家丹普(Andrea Damp)的繪畫,第一印象肯定是那些恣意、奔放的斑斕色彩筆觸蔓延、占據整個畫布,鮮明的對比很難不被吸引。的確,頗具有德國表現主義風格味道、純熟而流暢的色彩應用與筆觸,造就了丹普繪畫裡首要的魅力所在。透明度高的壓克力顏料在丹普的繪畫中作為一重要角色,它形成了丹普繪畫中一種類似水彩揮灑筆觸的特殊基底紋路,同時,在這些繽紛而深具流動感的背景基底中,其實可以看見丹普於其中以類似自動性技法的筆觸,製造出有時像一顆顆綿延吹出的泡泡,有時又像一片水窪或水漬、大小不一且不規則的圓形色塊或滴流狀的痕跡,例如在作品〈奧立佛與他的雞〉(Oliver und sein Hühnchen)中,作為背景基底的紅、綠、藍與灰相互攀爬、形成眾多碎型與滴流狀的斑駁圓形色塊;而〈天使〉(Engel)則讓孔雀藍爬滿了背景。
然而,這些圓形色塊之所以產生,也並非完全是無意識的動作所致,儘管丹普保留了一些她無法控制、也無意控制的色彩發展空間,但多數時候仍可看出丹普對這些看似偶然、意外的特殊圖形的精細控制。最明顯的,可說是這些圓形色塊從背景演化成為趨近扁平、具有邊緣線的裝飾性圖案,以此丹普在作品中製造出了另一種景深,例如〈庫必列與喬奇〉(Kubilai und Jochi)及〈有限的日子卅帶我飛向月亮〉(Numbered days | Fly me to the moon)裡,中間帶有渲染筆觸的圓形色塊,即搶戲地成為了畫面中頗具象徵主義意味的符號。「咬口香糖吹泡泡」則是圓形色塊另一種演化表現,丹普近兩年的創作中便出現了幾件女孩吹泡泡的作品,如「似曾相似」(Déjà-vu)系列中一幅描繪女孩吹泡泡的側影作品、〈口香糖女孩〉(Kaugummimädchen)與〈泡泡糖危機〉(Bubblegum Crisis)等,顯然,泡泡對丹普而言具有一種魔幻的魅力,這可能來自於泡泡擁有「瞬間美好出現」的意義,同時,泡泡也象徵了另一個神祕小宇宙的誕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