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場夢,所有我們看到的都是夢裡的夢。──愛倫坡(Edgar Allan Poe)
無疑地,中國八○後的年輕藝術家郝量其水墨作品是引人入勝的──他總在一片晦澀黯淡色調基底,如最淺的灰色中開展創作,因而遠看他的畫總是渾沌不清,必須走近端能看出幾乎隱沒其中「含在裡頭」的細膩工筆技巧、奇特的主題,以及繁複而裝飾性強烈的主體與細節;並且,這些精密細節所致力的,一如幽幽然的野史志怪傳奇,是它們交雜瀰漫出的神祕怪誕氣質。這些讓人觀畫玩味再三的原因,來自郝量藝術上開放而獨特的取法古人之徑──有「老靈魂」的郝量,自幼便接觸大量中國古代書畫,並熱中鑽研中國各代繪畫理論與風格,例如高古重彩、宋人山水、工筆畫等等,工作室內滿滿都是他四處蒐羅而來的古典書籍與複製畫冊;就讀四川美院時師承水墨名家徐累,更是扎實練習過各名家畫風,詳細瞭解畫中每個部位的結構。而後在此基礎之上,郝量又將研究對象拓延至西方藝術基礎訓練的素描,以及15世紀以降的法蘭德斯畫派如波希(Hieronymus Bosch)等人的怪誕風格、中世紀拜占庭、文藝復興、波斯纖細畫(miniatura),以及早期巴洛克等古典傳統。
一如傳統水墨創作者經常得面臨的「當代性」問題,郝量認為「所謂的當代性,應是在於創作語言體系結構、思維上的,而不是只在形式內容上打轉。」換言之,郝量認為他糅合東西方藝術形式風格的深厚鍛鍊,並非只是作為支撐起作品形貌的骨架,而更像是一種思考問題的方式──藝術家沿著歷史之流,撿拾起古人精粹而另闢變異古人之法,將其對生、死、神、形、實有、虛無甚至是藝術、科學等二元辯證問題的思考,深化為豐富的藝術血肉。首次個展「窠影記」中的「竹骨譜」、「移用解剖學」、「神學與進化論」、「軀之秘」、「犧牲」、「搜山圖」、「獵人與地獄變」等系列,便是郝量有系統地演繹此套思考方式的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