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文章
守著藝術•伴著孤獨 席德進繪畫的心路痕跡

文∣羅曉盈 圖/攝影∣本刊資料室

我過得快樂,雖然我孤獨一人,沒有後代,但對我,人生毫無缺失,因為我生活得充實,我的藝術使我的人生真實而又豐富。──席德進日記,1980年12月14日

如同藝術史上那些飽受心靈折磨的藝術家梵谷(Vincent Van Gogh)或孟克(Edvard Munch),人們很難將他們自身的傳奇色彩抽離於其畫作之外,席德進同樣如此。他那些附載著對同性之情的愛意,隱匿在一批批裸男畫中;他對中國傳統民俗的記憶,潑灑在一張張墨色水彩畫上。席德進一生的繪畫跨足各個不同領域,從油畫、水彩到水墨;從人物、都會到古厝,每個時期的席德進、每個主題的席德進,都象徵了藝術家敏感又熱情的心靈,述說著藝術家自身的故事。

出生於1923年,陰曆為5月15日(陽曆為6月28日),席德進曾在信中提及自己愛陰曆甚過陽曆,因為他愛那「又大又圓的明月,象徵著圓滿、豐富、光明、幸福似的。」(註1)對早早離開家鄉、獨自在異鄉奮鬥的席德進而言,月亮的皎潔與明亮,象徵著團圓與家的溫暖,是藝術家孤獨一生中極欲尋求的棲所。

儘管大多數歲月都在台灣度過,並將台灣視為「第二個故鄉」的席德進,真正家鄉卻是在四川嘉陵江上游的一處小鄉村。席家世代務農,為標準的農村人家,信奉傳統的道德規範,因此,席德進從小便接受舊私塾教育與中國傳統詩書古文,這種民族文化傳統的情懷,緊緊維繫著藝術家的創作命脈;雖離開家鄉,遠走歐美,在西洋油畫表現上取得受尊崇的地位,然而,在隨筆拈來的水彩風景,以及晚年開始關注的傳統古厝與水墨繪畫,都驗證了席德進並未脫離中國傳統的自覺,與東方的神氣韻味。然而,當時席德進對這些「舊傳統」並不感興趣,僅在繪畫課程展現他對美術的才華與天分,特別是經由傳教士分送的福音書中所接觸到西洋畫,更加深了他對繪畫的喜愛。

 
  全文請見《藝外》2012年7月號第34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1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artitude.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artitude.ad@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