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可否請您先就畫廊經營的狀況與歷程做個說明?
鍾:我把畫廊經營歷程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以學術性的研究與策展,開創畫廊的風格。當時做抽象的畫廊非常少,我做抽象是一種巧合的機緣,跟我自己喜歡抽象繪畫有關:2004年在大都會美術館看到傑克森•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的超大作品,非常震撼與感動,也非常著迷他的自動性技法,那樣的氛圍讓我很深刻。那時我對藝術沒有深入的研究,我是在2005年進入東海美術研究所,研一修油畫課時,剛開始的課題就是模仿大師,當時我覺得自己畫畫很拘謹,所以想透過學習波洛克的自動性技法,去放開我的思考路徑。當時自己覺得還滿意,所以帶去課堂評圖,卻遭倪再沁老師嚴厲批評,他說:「妳畫得再好,還是波洛克第二,妳為什麼不做鍾經新第一呢?」因為倪老師的話,讓我頓時有了撞擊後的醒悟,於是開始思考思維的改變。研究所時期學習的大師,有波洛克、喬琪•歐姬芙(Georgia Totto O'Keeffe)、格哈德•李希特(Gerhard Richter)。
吳:畫廊之所以會經營抽象繪畫為主,波洛克是最主要的影響原因嗎?因為抽象有分為冷抽象和比較熱的抽象,不知道您比較喜歡哪一種抽象繪畫?
鍾:是,的確是受到波洛克作品的影響。關於抽象繪畫,我自己是比較喜歡感性的,也就是熱抽象,雖因本身的個性,但對理性抽象,還是能欣賞的。我基本上比較喜歡自由、不受拘束的氛圍,因為抽象藝術本來就是藝術家的一個心象表徵,如果他的思路順暢的話,可以很完整表達他的內心狀態。例如張羽,我喜歡他的作品,就是因為他的作品純粹,藝術語言清晰又有思想性。
第二個階段是參與國際優質藝術博覽會奠基畫廊的定位。我們在2009年參加的第一個藝博會就是「巴塞爾藝博會」(Art Basel)的周邊最大展會「SCOPE Basel」,讓台灣藝術界開始關注大象,大家對我們感到諸多好奇,到底是什麼條件可以上巴塞爾,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跨步。當初會參加也是機緣促成,主辦單位主動邀請我們參加,那時我對於國際博覽會還未有太多的研究,更何況是比較新的藝博會,當時只知道是某國際策展人向大會推薦,他們上了大象官網,喜歡我們的風格,就邀請我們了。我並非以地緣關係循序漸進的方式,反而是先走上國際,然後再回到台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