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文章
艾倫里德的「災難繪畫」 介於虛構與真實之間的迷人構成

文∣吳嘉瑄 圖/攝影∣也趣藝廊

繪畫往往是一個過程,而非著重於結果。──艾倫里德(Wolfgang Ellenrieder)
這些影像越接近我們,我們更能辨別它們實際的遠離(remoteness)。而它們的遠離,反過來地,是為了它們能夠如此接近我們的先決條件。──博格(Stephan Berg)

提到艾倫里德(Wolfgang Ellenrieder)的繪畫,無可避免地令人聯想到德國當代繪畫大師李希特(Gerhard Richter),1959年出生的艾倫里德,正好處在直接繼承李希特藝術的世代中,儘管他承襲了李希特的藝術特點,但卻能又另闢創作蹊徑,將繪畫二度平面的實驗拉至三度空間中,因而能在德國當代畫壇中自成一格。

李希特在1960年代開創的「照片繪畫」(photo painting),便表明了影像的重要性,他曾說:「影像寫出了我的現實,我們的現實。對我來說,所謂的攝影不是現實的代替品,而是走向現實必不可少的支柱。」然而,儘管李希特以照片為本進行創作,但卻並非只是單純的臨摹照片寫實,他以不精確的技法──模糊不清的筆觸,所要突顯的是為了「保持了與照片的一種本質上的類似性,但又不覺得只是照片的複寫。」若就此來看,艾倫里德在此點上顯然抱持著與李希特相似的看法──他作品中再現的圖像總是模糊不清,有如浸水般的物件懸浮於畫面上。

這種不確定性(uncertainty)與不穩定性(instability)的曖昧特質,不僅存在於艾倫里德作品的形式風格中,更重要的是,這也彰顯在他所採用的主題內容與創作方式上,艾倫里德近年來所發展出來的、描繪爆破或由火所引起的破壞場景等災難影像的「災難繪畫」(catastrophic painting),便是他堪稱經典的創作類型。可以說,艾倫里德藉由災難繪畫去挖掘影像的建構(construction)與再現問題,他聚焦於影像製造(image-making)本身,以及觀者對於影像的感知,其作品的關鍵即在於再現及真實同時的失真。艾倫里德一開始總是被爆破的火光迸發或由火所引起的破壞場景這些曾經瞬間發生、隨後被媒體記錄並封存的影像所吸引,而後就被轉化到作品中而成為頭緒難尋的神祕事件。

 
  全文請見《藝外》2012年3月號第30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1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artitude.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artitude.ad@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