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0年代,盧明德從日本把複合媒材的概念引進台灣,後來又成為台灣新媒體藝術和跨領域創作概念的主力推手,如今年過耳順的他雖然在創作上反璞歸真,回到單純繪畫的實踐上,然而骨子裡喜歡嘗試新鮮媒材的創意和行動力顯然絲毫未減—對盧明德而言,這個位於美濃的新居所就是他展現創造力的絕佳所在—可觀、可遊、可居之外還要實用有趣,這是他最溫馨的堡壘,同時是他最自由前衛的創作場域。
雖然從小就熱愛美術,但細數盧明德的家族背景,發現出生於1950年的他其實來自於一個看似和藝術並不相關的政治世家。「我們家裡一共七個孩子,我的大哥從事化工行業,二哥是外交官,其他的兄姐也大多從事銀行、政治或建築業。」盧明德說自己和最小的姊姊,與前面的兄姐相差了十幾二十歲,自己的年齡幾乎和大姐的孩子相仿,因而即便到了今天,他在兄姐的眼中仍然是永遠的小弟。「大概也因為我是老么,家裡的人也不太限制我,我大哥只要求我不要從事跟政治相關的事業,至於我要念美術或是創作,家裡幾乎都是支持的。」而論及父母,盧明德的敘述中似乎有些淡淡的距離感—母親是出自名門的大家閨秀,父親早年曾經擔任高雄的區長和市議員,據說當時夫妻倆結婚時的蜜月旅行就長達八年,足跡遍布日本東京和中國北京,而約莫也是因為在那個年代就有如此特殊的經歷,使得後來在1950年代台灣發生白色恐怖事件時,父親因此身陷囹圄,後來雖然獲得平反,但卻在盧明德尚且年幼的時候就出家遁入空門,因此關於父親的形象,始終是身為么子的盧明德記憶中一個模糊的地帶。「關於這些事情的前因後果和細節,其實我並不清楚,也並不好奇。」盧明德說道。與其去深究那些飄盪在歷史中不可考的往事,或許他更關心的是作為一個人切身所要面對的現實情狀,畢竟,生命的遭遇總是會將你推向更遠的未知,並且引領你去探索更出人意表的種種情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