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我不會忘記第一次看到那件作品的震動。
在一頁頁從書本上裁切下來的、密密麻麻滿是英文的紙面上,某人用細膩甚至帶點神經質的筆觸畫過,遊走在抽象和具象之間的圖案紋路,看著有那麼一點熟悉──可能是當時還是學生的我的課本上也有類似的塗鴉,只是我總是小心利用空白處作畫而不侵擾文字,然而這位作者卻大剌剌地把「創作」布滿整面的文字上;於是,書中的文字在筆觸疏密處若隱若現,而一行行規整的文字在視覺上彷彿成為繪畫裡某種規律存在的背景音樂。
這是〈私語書-119種閱讀心音的方法〉。當時我仔細看著這一共119張書頁的畫面,說明的文件告訴我它們來自一本關於醫學心臟的原文書,創作者是擁有醫學背景的護士,出生於1964年,是一個女生,她叫做劉世芬。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之間,我已經和當年在美術館看展覽的學生相距十幾年的歲月。在這中間,陸陸續續我又看過劉世芬更多作品,像是〈膜與皮的三維詭辯〉、〈腹語術三六五則-詭辯者的舌頭〉、〈斯芬克斯的臨床路徑〉……其實不難從中察覺,那種女性特有、矛盾卻又巧妙兼容的溫柔和霸氣,一直貫穿她所有的作品,而我也始終記得最初見到的、那一頁頁幾乎鋪滿整面牆的醫學書繪畫,格子狀的構成彷彿電影分鏡,敘述的是那些幾乎不能用任何文字語言完整表達的情節。然而,當我今年在伊通公園面對劉世芬暌違六年、也是她從護士崗位退休後的首次個展「極限片計畫A──中華民國頌」時,我不得不承認那當下的迷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