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國民黨政府結束了長達38年的戒嚴令,藝術頓時成為針貶時事、推動社會改革的一項重要「武器」,從這個時間點開始,蘇旺伸逐漸在作品中積極表達他對社會中的批判訊息。同年,他為了專心準備1988年在北美館的首次個展,毅然決然辭去教職。問他哪來的勇氣?蘇旺伸說:「會走上藝術這條路,簡單說是自我、自由、自在,不需要看別人的臉色。不過要當一個專職藝術家,卻必須一開始就要有心理準備,並且強迫自己去排除內心的不安定感,瞭解如果有人能接受自己的作品就該值得慶幸,遑論收藏。畢竟,要找到知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旅行是蘇旺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因子。他笑著說:「從很早以前我的夢想就是成為游牧民族,不為其他,純粹是長時間待在同一個環境會感到無聊。」因此早在兩岸開放交流之初,他就獨自沿著絲路一路走到新疆,被當地人笑說是「花錢買辛苦」,但他卻認為相當值得。他說:「我們從小就一直讀中國的地理、歷史,但想像不到他們到底怎麼生活。很多人都對共產主義的社會結構感到相當好奇,如果只在這邊,只能以台灣的觀點來想像、來描繪,永遠會跟真實狀況有差距,甚至壓根不會知道那個時候原來他們買東西還是用糧票……」直到今日,蘇旺伸每年幾乎都會往中國大陸跑一、兩趟,待上十天半月的,觀察對岸瞬息萬變的社會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