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以來,在現代藝術(Modern art)的概念下,已經鮮少有評論者用材質的區分來討論現當代藝術的論述。然而,在東亞的藝術界,水墨畫如同日本畫(Nihonga,台灣稱為膠彩畫)卻因諸多的歷史因素,必須個別對待。在多數人的認知裡,水墨畫就是文人畫,或是中國畫(Chinese painting)。民國以來,對於傳統中國畫的「改良」呼籲此起彼落,如民國初年的徐悲鴻與嶺南派。同時,由西方藝術所帶來的衝擊,也對20世紀的中國水墨畫產生諸多影響。更何況,台灣歷經了日本殖民統治50年,在日式的「現代美術教育」影響下,也深刻影響了台籍前輩畫家的藝術觀點。1949年以後,台灣的水墨藝術發展深受所謂「渡海三家」(張大千、黃君璧、溥心畬)的影響;他們的水墨美學觀,透過學院、省展體系、畫會與畫室的教學,深入台灣的角落。然而,那一套看似完整的中國傳統水墨美學體系與價值,卻在台灣近50年來的社會變遷裡,快速的崩解中。特別是台灣社會在1987年政治解嚴後,年輕世代的水墨創作者,不僅需要面對沉重的「傳統繼承」包袱,還要抵抗當代藝術論述者的質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