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這樣的概念,多被置於藝術作品表現內容中做討論,而在這一期的「消費」專輯中,我們試圖提出另一種觀點,去討論在體驗感知上以及創作材料、媒介特性上,「消費」究竟有著何種變化與特徵。王柏偉的文章〈娛樂與個體性:為什麼消費體驗的感覺是個體化的?〉從阿多諾(Theodor Adorno)批判所謂的「文化工業」(culture industry)的脈絡出發,首先論及阿多諾認為文化工業讓人們無法意識到現實的不完美,並因而認為現有的秩序就是唯一的秩序,並由此將問題意識定錨於一個當前無論在文化或者藝術領域中皆相當重要且敏感的議題,亦即,為什麼消費的體驗會是個體性的?這又是如何形成的?而另一位作者朱盈樺〈賞味期限:日常生活的快照記憶〉一文則呼應於此,從影像創作類型的角度,去討論當代創作者面對我們這個時代大量且快速製造的影像訊息,是如何透過媒介上(例如將銀鹽沖洗的相片轉為數位影像格式)的轉譯做出表現形式上的回應。(文∣吳嘉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