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為兩部分討論的「影像戰爭」專輯,在本期第一部分中,李立鈞的〈「戰爭的影像」與「影像的戰爭」〉一文其問題意識是,如果將「影像」嵌合在「真實存在」且「攸關暴力、屠殺、征戰」的政治衝突中來理解,那麼「影像」為何能戰爭?它又是如何戰爭?當影像戰爭時,影像會採取怎樣的策略?目標是什麼?據此,作者先由戰爭的影像開始切入,先探問現代的影像技術:攝影是如何被運用到戰爭中,以及它又是如何被理論分析,於此將此影像奇觀導入到「影像事件」作為一種傳遞巨大影像訊息之「影像戰爭」的討論脈絡當中;影像不再「再現」歷史,而是相反地「製造歷史」,並提出影像與觀看之間仍需構築一思考空間出來,方能解放與解構影像給予我們的觀看限制,而一些藝術家對此的轉化手段正是基於此種思考的結果。
更進一步地,王柏偉試圖在〈影像戰爭時代的情緒感受〉一文裡探問的,是音像媒介所拓展的音像(audiovisual)時代中,由於音像、錄像技術所開啟的當前之影像時代,究竟是一個何種特質的時代?影像之間為什麼會處於戰爭狀態?影像戰爭時代有沒有什麼新的驅動行動的邏輯呢?由此,他先從視覺機制及其所使用的主導性媒介的技術層面來考察歷史,引導出影像時代中音像技術政治必須與「大眾文化」一起考察,繼而提出相對於由文字與印刷術所之撐的「思考」,影像時代大幅驅動了「情緒」(emotion)與「感受」(feeling)此一觀察,對作者而言,此即是影像時代中影像所能開啟的新領地之一。「影像戰爭」第二部分將於2015年2月號中推出。(文|吳嘉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