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文章
表演性(1) Performativity

文∣王聖閎、吳宜樺 圖/攝影∣本刊資料室

牽涉了劇場、行為藝術表演、以及跨界等等頗為複雜之創作層面的「表演性」(performativity),同時也是近年來國際上對於視覺藝術展覽分析以及策展形式討論中的重點之一。為了使這個議題在台灣能夠以比較廣的角度被打開思辨空間,我們設定對於這個題目的討論分為兩個層次做討論,一是針對藝術家創作的部分,接著則是就更大規模的展覽卅策展方向上進行申論。
在第一部分中,王聖閎於〈多頭(聲)者、歷史復現與行動殘跡:行動–錄像中的三種當代表演性〉一文裡提出了「performativity」的釋義問題,提醒了「performativity」一詞在錄像、身體、舞蹈、劇場空間的脈絡中,譯為「表演性」雖然能貼切對應,但它也涉及一種在言說溝通以及行為舉止之中,參與事件或情境之形塑,或者涉及意義甚至認同之構造的實踐╱履行╱演繹之意,因而「踐履性」可被視為是另一個貼切的譯法。據此概念,他爬梳了台灣於行動–錄像創作中的三種當代表演性,分別是:「多頭(聲)者:裂解的主體」、「歷史復現:不存在者╱已逝者的發聲」以及「行動殘跡:影像事件與時間結構之摺曲」。第二篇〈歐陸當代表演藝術的跨界觀察〉則將視野轉至國際上,文章由研究歐洲表演與跨界領域的吳宜樺執筆,透過國際當代表演藝術圈的藝術家如拉西波(La Ribot)、貝爾(Jerome Bel)、夏瑪茲(Boris Charmatz)等人的作品介紹,來帶出她對於「表演」這個概念在近年國際創作發展上的一些討論趨勢以及發展現況的觀察。
第二部分討論將於4月號專輯中曝光。(文|吳嘉瑄)

 
  全文請見《藝外》2015年3月號第66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artitude.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artitude.ad@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