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文章
數位時代中的藝術探勘 Art in a Digital Age

文∣王柏偉 圖/攝影∣無

數位音像之後
在我們這個年代,數位影像卅音像無所不在,但弔詭的是,藝術圈幾乎只用不談。

從媒介與文化史的角度來看,台灣資訊產業的發展已經超過20年,雖然藝術圈使用數位工具從事創作較此為遲,但是不管是科技藝術、新媒體藝術還是數位藝術,於台灣的發展也已經超過十年。在這十年之間,錄像已經站穩了自己的腳步,影像與聲音都有了自己的地盤,儘管如此,製造這些影像與聲音的數位工具卻仍然隱身皮相之後。相較於社會性的生產關係,更貼近數位音像創作者的「科技性生產關係」並未受到重視,這不僅導致王俊傑所指出的、在作品中加入「科技物的使用」就以為是「科技藝術」形式主義式的錯誤認知,更導致藝術圈在面對公部門商品化與工業化式文創產業宣稱時,往往只能退回單純手做與身體的最後防線,無力以作品或理論在「技術(媒介)物」層面上與之較量並提出新思維的窘境。

正是因為這樣的背景,我們策畫了這個專題,希望討論數位音像「之後」的問題。這個「之後」,不僅意味著空間意義上隱身在影音表象之後技術介面所操縱的生產關係,也意味著在時間意義上當代藝術不得不面對的、越來越多事物數位化的事實。如果藝術意味著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值得關注的感知狀態,並將之以尖銳化成特殊的表現方式,那麼我們的確無法忽略「數位生活」已然是當今都會人生活的主要樣態。

或許有人覺得這樣的專題離藝術太遠。我們不禁要問:你今天上網了嗎?

策畫|吳嘉瑄、王柏偉
作者|曼諾維奇(Lev Manovich)
王柏偉(藝評人,《藝外ARTITUDE》特約主筆,台北數位藝術中心研究員)
史旻玠(配樂家,2012年金鐘獎最佳配樂音效得主,自由撰稿者)
翻譯│王聖智(自由譯者,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政治學博士)

 
  全文請見《藝外》2013年5月號第44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artitude.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artitude.ad@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