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葛羅伊斯的文章〈自我設計與美學責任〉(Self-Design and Aesthetic Responsibility)作為這個專輯主要的知識背景。葛羅伊斯先從藝術系統或藝術家無法超越自身美學領域的困境談起,如果欲達到此目的,便需要採取與名人文化操作媒體的策略,亦即以自我設計來生產真誠,進而爬梳、分析自我設計與自我揭露的關係,並指出了名人與藝術家所使用的自我譴責式的自我設計(自我犧牲),以及藝術家使用的另一種更精細縝密的自我犧牲—合作實踐,鼓勵民眾參與的象徵性自殺的自我設計策略。王柏偉的文章〈設計與形象,或:「我」為什麼需要設計「自我」?〉則由此處理了一個至為關鍵的問題:當代許多人為何極端注重自我形象,從作為配置形式的設計開始,逐步討論到個體與形象以及與自我的關係。此外,專輯的另外四篇文章,則從葛羅伊斯文中所論及的幾類像是政治、運動與影視名人的方向,討論藝術在這幾個方向上所作的連結與相關現象,分別是:〈作者的聖像化與隱性擴權:從葛羅伊斯的「自我設計」談起〉(王聖閎)、〈設計運動明星,或運動明星的自我設計〉(陳寬育),以及〈角色綜藝化的表演作為一種自我形象設計〉(吳嘉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