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文章
科技•藝術•表演Tech. Art. Performance

文∣王柏偉 圖/攝影∣本刊資料室

【代前言】科技藝術表演之現狀與初步的美學提案

今天,哪怕是一瞬間也好,都不存在著個體的生活不為某種機具所塑造、污染和控制情形。那麼,在何種方式上,我們能夠遭遇這種情況,在我們每日與機具的肉搏鬥爭中(日常進行的、肉貼著肉、手貼著手的近身搏鬥),我們必須採取什麼策略?我們要尋找的,既不僅僅是摧毀這些機具的方案,也不是,正如某些人所天真地建議的那樣,以正確的方法使用這些機具的方案。──阿岡本(Giorgio Agamben)

廣藝基金會與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合辦的數位藝術表演獎已經堂堂邁入第三屆,雖然還無法稱得上為台灣創造了某種藝術類型的新傳統,但是在擴展藝術領域的嘗試上已經邁開了一大步。

伴隨著官方文化主管機關慢慢意識到科技藝術與跨域的必要性,以及由此而來與國際當代藝術接軌的迫切需要,雖然與他國相比仍嫌不夠積極且在思考上不夠全面,但起碼還有些零星的作為。是以整體環境雖尚處淺碟狀態,但是跨域性的科技藝術表演仍然逐漸蔚為風潮,形成一個全新的領域,不管是視覺藝術還是舞蹈、戲劇甚至音樂都開始嘗試以跨域團隊的方式整合不同專業人才並推出新的表演劇目。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覺得有需要開始盤點並整理科技藝術表演現有領域的基本狀況,一方面希望梳理不同領域間對於這個新興藝術類型的看法與理解,另一方面企圖創造一個平台,讓這些不同領域專家拋出來的議題與想法能夠相互激盪並形成初步共識。因此我們規畫了「科技•藝術•表演」這個專題,邀請數位藝術表演獎幾位不同領域的評審,針對他們對於科技藝術表演的看法發表一些意見。此外,對於同屬科技藝術表演範圍,但台灣學圈仍尚未大力開發的現場演奏,我們積極徵求了Monolake電子音樂樂團的樂手、現今任教於柏林藝術大學的恆克(Robert Henke)的同意,翻譯了他思考科技藝術現場演奏之表演性問題的文章,以彌補訪問稿上缺乏這個方向的遺珠之憾。

策畫|吳嘉瑄、王柏偉
作者|王柏偉(《藝外ARTITUDE》特約主筆、WJW實驗室執秘)
   吳嘉瑄(《藝外ARTITUDE》主筆)
   恆克(Robert Henke,德國電腦音樂作曲與製作人)
翻譯|王聖智(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政治學博士)

 
  全文請見《藝外》2012年7月號第34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artitude.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artitude.ad@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