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文章
藝術與生命何干?What's Art Got to Do with Life?

文∣吳嘉瑄 圖/攝影∣許家維

關於當代藝術,許多人、甚至就包括我們,都好奇且難以作答的問題是:「究竟在我們目前這個時代裡,藝術到底(可以)是什麼?」,甚至那還會是「藝術的未來在哪?」這樣一種難題,而這就是我們這個專輯「藝術與生命何干?」最主要的問題意識所在。從這個問題出發,著名的德國藝術評論家兼媒體理論學者與哲學家身分的葛羅伊斯(Boris Groys),其一篇專文〈生命政治學時代的藝術:從藝術作品到藝術文獻〉(Art in the Age of Biopolitics: From Artwork to Art Documentation),為我們開出了一條路,葛羅伊斯認為,在我們這個已然是生命政治(Biopolitics)的時代裡,藝術世界的關注焦點日趨明顯地由藝術作品移轉到藝術文獻。他所指稱的藝術文獻,僅是用來記錄藝術,而非呈現藝術,藝術文獻本身並非藝術,它只是指涉藝術。因此,藝術不再立即出現於當下並為世人所見,而是具有不在場且隱密的特性。而藝術文獻所代表的意義即是:它「只能在當今生命政治時代的條件下發展,技術與藝術已介入生命政治時代的生命中。如此一來,我們在這個全新的脈絡中──亦即當今藝術渴望成為生命本身,而非僅是描繪生命或以藝術產品為生命終結─便再次面臨如何處理藝術與生命之間關係的問題。」而此種不再立即出現於當下、具不在場且隱密特性的藝術,葛羅伊斯認為,透過「裝置」此一可見的形式可獲得原創物的「靈光」、生命,以及歷史性,因為在裝置藝術作品中藝術文獻可獲得一個場址、一個歷史事件的「在此地」與「當下」,這樣的策略使得人造物變成生命體、複製品變成獨特物變得可能,而藝術,或者說由藝術文獻所構成的展出(作品),也有了不同於以往「藝術作品」的生命。

策畫|吳嘉瑄、王柏偉
作者|葛羅伊斯(Boris Groys)
   陳泰松(藝評人、中原商設系兼任助理教授)
   王柏偉(藝評人、《藝外ARTITUDE》特約主筆)
翻譯|王聖智(自由譯者、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政治學博士)

 
  全文請見《藝外》2012年10月號第37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artitude.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artitude.ad@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