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這個堪稱不算新,甚至古老的問題,在近年已從歐陸如法國、德國的討論蔓延到了美國,蔚為國際社會學、哲學與藝術等相關領域的主要課題之一,而此也是9月即將來臨的「2014台北雙年展:劇烈加速度」中主要探究的問題。關於「物」一詞,其對應的英文為「object」,除了可作為物質意義上的「物」之外,也表示著相對於被主體「對象化」的「客體」物件之意,而這也就是我們策畫「物」專輯最主要的問題意識。
在本期第一部分的「物」專輯中,李立鈞的〈向著我們擲來的東西:作為「物」的藝術品與作為「物件史」的藝術史〉一文,從關於「藝術作品」和「物」的曖昧關係出發,先從繪畫角度切入,討論「『藝術作品』不只呈現(或是再現)物。它本身就是一個有著物質性的『物』,並透過『物』被再現、流傳。」,並且透過藝術作品中存在著不同的物的層次,進一步開展其對於「藝術作品」的「圖像」與「物件」之間的關係辯證,最終回歸藝術史上的反省,提醒「藝術作品作為一個物」,其在形塑「藝術史」的題材和研究方法上所帶來的挑戰。而王柏偉在〈物件與圖(影)像敘事〉一文中,則順沿著李立鈞所提出的關於圖像與物件的論點,探問物件與圖(影)像的關係,以及影像當中的物件還是物件嗎?物件如何被影像所捕捉?等等問題。他接續拉絲卡羅利(Laura Rascaroli)在其散文電影研究裡的提問,並佐以布列德坎普(Horst Bredekamp)關於圖(影)像行動的觀點,針對拉絲卡羅利未處理到的問題:「被拾得、被檔案化、被事件化之影像所從出的物件網絡」,做此三部分的案例討論。而「物」專輯的第二部分,則將於今年11月號推出。(文|吳嘉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