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rtB,這個我們自創的複合字,說明了這個專輯是討論與藝術範疇相關的實驗室,在這裡,我們欲從這種全世界實踐與討論行之有年,但在台灣卻鮮少被攤開討論的組織類型,去看看實驗室裡的人在想什麼、在做什麼,以及更重要的,台灣當代藝術究竟(將)被帶入到哪裡,或者,未來「可以」被帶入到哪裡。
關於實驗室這個題目,我們採取的是田野調查中最基本的訪談形式,這主要是考量到台灣目前對此的討論尚未形成足夠的論述厚度,同時,也基於如毛澤東所說的:「沒有田野調查,就不能取得發言權」的想法,因而蒐集與累積第一手原始資料,就成為了這個階段我們可以掌握的工作方法。而在樣本選取上,我們選擇了林珮淳主持的「數位藝術實驗室」、曾毓忠主持的「音樂科技實驗室」、王俊傑主持的「超領域媒體實驗室」,以及許素朱主持的「未來創意互動實驗室」。這四所由學院老師領導的實驗室,之所以出線,一方面是由於學院教學傳承,容易培育並聚集機動性與學習心高的人才;另一方面,它們也易於取得與統整來自公部門與民間挹注的資源。因此,這類學院內的實驗室對藝術所能貢獻的創造力及影響力,便可能較其他官方與民間的實驗室要來得大。
然而,回到最核心的問題,我們為什麼要討論實驗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