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文章
影像戰爭(2)

文∣孫松榮、郭昭蘭 圖/攝影∣本刊資料室

接棒2014年12月號的「影像戰爭」(1)專輯,此次的專輯之二裡,孫松榮由電影的角度切入,欲重新思索一個沒有直接呈顯戰爭卻滿布著戰爭狀態,一種「致力從外部到內部、由底層至上層不停地顫動著、糾纏著終了的、未完結的乃及潛在的戰爭的影像樣態」。因而在其文章〈症候銀幕:後延性的影像餘震〉中,孫松榮以多部東西方電影與藝術家高重黎幻燈片作品為例,說明這些作品重新實踐了所謂的召喚鬼魂戲碼,表現一種遭受壓抑之物或者含冤負屈之情事,而終將以幽靈的多種姿態迴返,以一波接著一波的「後延性」(aftermath)事件呈顯某種歷史仍魘著我們的情狀,並將內在狀態化作鼓動著銀幕的震源,而此即影像的當代性所在。
而在〈超越媒介景觀:影像–媒體–軍事–日常〉一文裡,郭昭蘭思考了影像如何思考影像,新媒體又可以如何反思媒體的問題,由此,她以德國電影導演法洛奇(Harun Farocki)的幾件作品為討論起點,延伸到幾個以研究為導向、致力將影像與權利結構認識論化的相關藝術實踐,例如佩格藍(Trevor Paglen)、傑哈德(John Gerrard)等藝術家,以他們作品中關於電腦生成影像技術高度的擴張、網路遊戲、監視影像、遠距武器、自動機器等等層面,來申論藝術家如何透過影像、與媒體化影像的製造,反思影像–媒體–軍事–日常之間動態、矛盾、不對稱(unsymmetrical)的關係。(文|吳嘉瑄)

 
  全文請見《藝外》2015年2月號第65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artitude.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artitude.ad@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