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文章
Yes, we LOCAL 一個OT藝文空間的啟示

文∣吳嘉瑄 圖/攝影∣20號倉庫

從我們這次的標題來看,便知道這是個小而美的專輯,它針對的不是橫向廣幅的對於某個議題或現象的考察,而是一次一個點的小幅度探勘。而主角,「一個OT藝術空間的啟示」,講的正是台中20號倉庫。在台灣,「閒置空間再利用」已經是個政府想要、民間也想攬著的時髦名詞,也是近十年來最重要、且牽涉層面最複雜的文化政策之一,自1997年「鐵道藝術網絡」計畫開始,至2000年20號倉庫正式對外開放,它因為作為了此計畫起跑站,同時也作為了台灣閒置空間再利用政策實行的第一,在台灣閒置空間再利用的案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同林平在〈歷史碎片化的OT空間出路何在?從20號倉庫概念店的品牌價值與操作策略談起〉一文中所說,20號倉庫這個已經闖出口碑的「老店」,面臨目前營運狀態像個「怪胎」,以及在台鐵2012年即將展開的鐵路高架工程影響下(儘管目前因為藝文人士的呼籲奔走下暫時被保留下),以及2016年完工後鐵路局即將自文建會手中收回所有權,改採以「鐵道文化園區」方式招商的隱憂,未來這幾年該如何走下去,甚至繼續存在,應該是我們可以關注一下的「小地方」。

沒錯,20號倉庫是一個「小地方」,而這正是20號倉庫主事者,一群熱愛20號倉庫的藝術人,努力的目標──劉士楷〈請進,這裡是20號倉庫〉一文便可看出他們一點一滴累積眾多小小影響力的企圖所謂的「地方」(place),其內涵是充盈著歷史與記憶的,地方有深度也有廣度,它與圍繞地方的事物、什麼塑造了地方、發生過什麼事、將會發生什麼事等等有關。從一個單純的「空間」(space),轉變為集體性參與深耕的「地方」, 20號倉庫正作為了由空間轉變成為地方的一個指標性基地。同時,這或許也應該是國家文化政策要關心的重點,有地方才有文化,文化並不全然是「一門好生意」。早在2008年漢寶德與劉新圓共同執筆的〈閒置空間再利用政策之檢討〉中便直言,閒置空間再利用政策的缺失就在於「未說明為何要再利用閒置空間、主要目標何在,預期達到什麼樣的結果,而它對國家文化建設而言有什麼意義」,這個由於缺乏價值核心所導致的種種問題,從20號倉庫的遭遇來看,似乎沒多大變化。不過,儘管處境不明甚至艱困,我們仍然相信可以鑽縫求生,甚至改變看似已註定的命運,這在一場座談會紀實的〈作法不只有一個—閒置空間經營的再思考〉中,有許多對此的啟發;從參與、見證20號倉庫這一路上發展的林平與劉士楷,到許多面臨相同處境的閒置甚至是歷史建築再利用、替代性質的藝文空間,都是如此。

總之,對於未來,我們就是要保持樂觀。

 
  全文請見《藝外》2012年1月號第28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artitude.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artitude.ad@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