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文章
No Land No Art: 土地的意義

文∣吳嘉瑄 圖/攝影∣本刊資料室

小說《睡眠的航線》裡,主角三郎隨著日軍出海,由於他從未看過海,因而當他望著巨大的海它的起伏變化便感到莫名的激動:「這就是海啊,這就是海」。(註)海的不確定性與難以預測其實正對比出另一個與它巨大的相反—「土地」,如果說人的起源來自於海,終究有種探尋海的欲望,那麼無疑地,人最依戀的正是作為「家」、或者說作為自身生命依據的土地,這也難怪三郎適應了海之後,開始夢見各式各樣的陸地,當然也想起了家鄉滿山的芒花與掛念著他、他掛念著的親人。
「土地」可說是人對於自身生命問題以及(歷史)記憶的最重要的觀照方式與投射對象。這是說,土地之上人與自然之間無論是對抗或者共存的處境總是無所不在。我們認為,廢墟作為人與人為力量的關係,以及荒地作為人凝視、反思自然的中介,這兩個主題堪稱是台灣藝術家理解並用以表達其思考理路的重要途徑。因此,在我們這次關於土地的專輯中,兩位作者孫松榮與王聖閎分別就「廢墟」與「荒地」兩個主題,各自從不同的視覺表現領域(電影與視覺藝術)去做討論。

 
  全文請見《藝外》2014年3月號第54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artitude.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artitude.ad@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