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文章
懷舊與考現 關於1930年代的亞洲斷章

文∣龔卓軍 圖/攝影∣本刊資料室

[…] 如果懷舊(nostalgia)是為了回味過去,考現(modernology)是為了了解過去在現在的挪移轉用,那麼,許多當代的創作,都傾向將懷舊與考現加以疊合,形成一種奇妙的當下時間機器。在這一篇文章裡,我想將這架時間機器的按鈕,調撥到1930年代,觀察藝術家們如何針對1930年代,進行特異的懷舊與考現,同時,讓我們從亞洲自身的狀況開始,再以亞洲作結。
[…] 當我正在踟躕,感到此地懷舊之物早已難尋之際,策展人高山明(Takayama Akira)畫剛剛在東京舉辦過的「東京異托邦」(Tokyo Heterotopia)計畫,卻帶來了一絲考現學的曙光。從德國學習戲劇出身的高山明,對於東京在現代時期,與亞洲各國政治難民、移民的13個異地緣關係,特別感興趣。這個計畫的重點是:「在東京尋找亞洲」,經由「旅遊劇場」的異時劇本藝術手法,觀眾手持收音機中的文學敘事,一方面與現實產生隔離,另一方面進入歷史情境與現實時空的交合狀態,在散步逗留之際,將特定場址的日常生活時空加以轉換,突顯歷史與當下間的落差,使得在現代時期不斷發生變革的亞洲,成為東京內部的異地、他者,成為傅柯(Michel Foucault)意義下,折射亞洲異現代遽變的「異托邦」。
首先是「東京藝術劇場」地下樓的「築地小劇場」,許多亞洲革命戲劇皆在此演出。譬如蘇聯劇作家鐵捷克(Serge Tretyakov)的〈怒吼吧,中國!〉,於1929年開始在此公演。朝鮮獨立運動的代表戲曲〈金玉均〉,於1928年在此公演。其次,如周恩來1917年19歲來日留學時,喜歡光顧的神田神保町「漢陽樓」吃家鄉味的獅子頭。於是,在神保町的「漢陽樓」,54歲的日本明治大學教授管啟次郎特別以1976年清明節「周恩來追悼花圈詩詞遭受鎮壓事件」,也就是一般所謂的「第一次天安門事件」為核心,進行創作,播送於收音機中。

 
  全文請見《藝外》2014年1月號第52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artitude.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artitude.ad@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