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文章
影像-身體 Image-Body

文∣吳嘉瑄 圖/攝影∣陶亞倫

這個專輯延續上一期「身體、圖像、展演性」專輯,去討論身體與圖像在科技時代中所展現出的新的意義。對此,我們認為,「影像-身體」──在此,此複合名詞指涉影像與身體之間具有某種關聯,或許正是這個時代中最易為時人所注意到的面相。而這裡讀者也需注意,儘管影像與身體的關係在視覺與表演藝術領域中多有討論;然而,對於身體的想像,或許還有著不同於「影像」或「肉身」角度的脈絡。也就是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們於上一期與本期就試圖去討論身體與圖像在歷史與當代中,各自有著什麼樣的意義以及根本的差異何在。

而這問題顯然在我們這個時代中顯得更為激進。據此,在邱誌勇的〈裂解幽靈:身體•複影•碎形與新媒體藝術〉一文裡,為我們提示出新媒體藝術在創作表現上的兩個特質:複影與碎形,他說道,「當今新媒體世代中,無論是數位音像、互動裝置,亦或是數位藝術表演的創作,人們從身體與影像的辯證關係,逐步邁向討論複影多義與裂解幽靈的身體圖式,並在多元創作中見識到碎裂卅抽象的影像。」而在王柏偉文章〈在作為象徵的身體之後〉,則繼續他上一期〈圖像與身體的指涉性問題,兼論幾種展演性的類型〉脈絡,進而在超越「影像-身體」的「人類-身體」面向上,去考察兩個問題:後象徵時代的身體到底如何被藝術所動員?動員的形式為何?他觀察到在「人類」與「身體」意義演進進程中,我們正來到了互動與表演現場這兩種「要求的身體在場不僅僅只是在場,作品必須依賴觀眾的參與來完成自身」創作的時代。

另外,我們本期推出的貝爾亭(Hans Belting)另一篇討論人類、身體與圖像的精彩文章〈作為人類圖像的身體圖像:陷於危機中的再現〉(Das Körperbild als Menschenbild-Eine Repräsentation in der Krise,此文將以上下兩期刊登),即作為了兩位作者對於這個一直以來與人類對自身身體與身體圖像認知來說至關重要的課題做了某種呼應或延伸思考。

策畫|吳嘉瑄、王柏偉
作者|邱誌勇(靜宜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副教授、財團法人數位藝術基金會監事)
   王柏偉(藝評人、《藝外ARTITUDE》特約主筆)
翻譯|王聖智(自由譯者、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政治學博士)

 
  全文請見《藝外》2013年7月號第46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artitude.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artitude.ad@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