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混(remix)的概念在藝術領域中並不少見,自現代藝術如立體派、達達主義、普普藝術、抽象表現主義等等,乃至當代藝術中現成物物件(裝置)以及影像的重新混融並予以配置內容,進而生產出「另一件」新的作品,都可以看見藝術家使用重混手法以製作創新之物的想法。時至今日,由於數位科技的大幅進步以及社會大眾對於科技物的普及使用,例如視聽影音軟硬體、電子傳播技術等等,今日世界已經是個「共時性」的世界,而重混的權力也開始大幅度地開放給一般人,因而位於消費端的我們便可以從各種網路視聽管道接收到大量以重混形式所做的各式創作。
王柏偉的〈Remix時代與鄉民美學〉一文,正是由此進入這個已然屬於重混創作的時代其最主要的肇因與特徵的討論脈絡,他認為正是數位科技「從消費端下手、與使用者結盟、相對廉價且在複製過程中不易流失過多資訊量的軟硬體讓『影音』不再是一般人難以生產的表達形式。」因而造成業餘創造力與重混風格大幅擴的結果,而這種結果之所以形成並且越來越重要的關鍵,即在於支撐這個現象的廣大「鄉民」。因此,王柏偉進一步指出,事務其當代性的性格便不再以歷史主義式的方式以時間軸的方向進行,而是打破不同時間與不同脈絡同時存在,「在同樣元素的過剩基礎上重新排列組合出新的形式⋯⋯所以重混擁有近乎無限的事件可以當成創作的素材。」另一篇邱誌勇的〈數位與軟體:再結構化的新媒體〉則從數位科技世代中關於邏輯演算與邏輯科學的角度切入,指出各種數據的重組、混合表現皆可從資訊的再結構化,以及軟體所扮演的主宰角色等根本概念的理解中顯現,簡單來說,即是新媒體藝術是藉由電腦程式處理而成型,所有的新媒體物件,都可以運用邏輯系統的演算來操控,「無論是聲音、影像、文字、形狀、或行為,新媒體物件裡的各種元素,亦可從碎形元素模組化為一個大的物件,同時又可保有它原有的獨立特性。」因而世界就此意義來說,即成為一個無止盡的、未結構化的影像、文本以及其他資料的集合體。(文|吳嘉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