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99年開始,每年的1月《藝術家》雜誌便會公布一份「十大公辦好展覽」票選結果名單。這份廣發藝文人士勾選的可複選候選名單問卷,涵蓋了雜誌編輯部精選之上年度由公部門舉辦的展覽選項;並且,此份名單從一開始的黑白兩頁簡介規模,擴增到成為雜誌年度例行性視覺藝術回顧專輯的重頭戲之一。無論篇幅多寡,這份入榜名單呈現在雜誌上的結構是這樣的:《藝術家》編輯部會在一開始簡略說明分析票選結果,如統計出某某公立美術館卅博物館入榜幾項;接著,便是列出前十大名單加以簡介展覽內容,並附上展覽照片。
在此,我並非是要針對名單本身公正與否做討論,而是想由此點出一有趣現象—亦即,儘管在當代藝術圈內普遍對於十大公辦好展覽其實頗為冷感或無感,但在這兩年美術館的刻意操作下,看待十大公辦好展覽,以及打著此名單作宣傳,顯得異常認真與熱情。在去年8月底,因為陳界仁砲轟北美館政策走向票房化、商業化,北美館立即於隔日舉辦記者會加以解釋澄清,一篇被媒體廣為引用的新聞稿〈以多元觀點而兼容並蓄,以當代藝術為價值核心:台北市立美術館館務政策說明〉中,便洋洋灑灑地列舉出自家展覽在十大公辦好展覽名單的斐然成績。顯然地,十大公辦好展覽在特定針對陳界仁的批評所做的回應裡,成為了北美館官方(更是其長官台北市文化局)為自身政策—亦即為舉辦特展做辯護的藉口。另一方面,今年1月公布的2010十大名單,北美館按照慣例地又獲得多項入榜殊榮,當然也又按照慣例地包括了「馬內到畢卡索—費城美術館經典展」、「永遠的他鄉—高更」、「幻羽舞影—時尚頑童高堤耶與編舞家蕭畢諾舞台服裝展」等委外售票特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