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8月26日,陳界仁在自己北美館的個展記者會上,砲轟了北美館走向商業化、票房化的路線,淪為收門票的「國際文化加盟店」,其中,他針對當時還在展出的「馬內到畢卡索——費城美術館經典展」為例,說「那是爛展」,嚴厲的批評背後,其實有更多深沉的東西在背後。
這絕非只是一個單一個案的不平之鳴,並且,如果將之看作是出自於台灣本位主義的意氣之爭,那麼問題可能也過於簡化。事實上,重量級藝術家的意見,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或者也可以說是出口氣)台灣當代藝術圈對於北美館展覽政策的不滿。而隔日北美館與台北市文化局便主動召開記者會緊急澄清解釋,各主要媒體也都加以報導北美館近兩年來之所以動輒得咎,原因便在於藝術圈認為北美館已「失去它應有的功能」,把自己的格局做小了;換言之,對於北美館「使命與功能」的想像,顯然官方與藝術圈存在不小的隔閡。
再者,便是官方對待藝文的態度上,以「行政效率」、「產值」來取代「文化」的價值觀。北美館所謂的「多元文化價值」,其實就是北美館舉辦視覺藝術以外,像是建築、時尚、電影動畫、西方藝術史等具門票收入的特展的解套說法。台灣的美術館樂此不疲地舉辦這些展覽,正是一種基於「分眾化」概念——針對不同觀眾需求來提供符合其喜好之展覽類型想法下的結果,而這與公立藝文單位普遍經費匱乏、政府將之當作執政「工具」的思維不無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