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文章
台灣當代藝術摘要 2000~2010(1) 劇場性

文∣鄭文琦 圖/攝影∣無

長久以來,「劇場性」的思考就可以含納在許多台灣當代藝術家的觀賞經驗裡頭。正如瑞典邦尼耶爾美術館策展人阿列紐斯(Sara Arrhenius)曾觀察道:「當代藝術對於劇場的興趣,或可視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一種反映,其中文化首要原則即視覺性和奇觀(spectacle)。」強烈反映當代藝術趨勢的2010上海雙年展也以「排演」(Rehearsal)為主題,揭示了當代藝術之於日常生活的劇場性存在。視覺性、奇觀、排練、劇場性,甚至表演等主題,無論是在早期藝術家如陳界仁、姚瑞中、吳天章……等藝術家再現的政治或歷史場景,或在近幾年如陳擎耀、蘇匯宇、崔廣宇……等年輕創作者媒體化、誇張化的戲劇語言之中,都可以得到戲劇性的相對印證。

究竟什麼是「劇場性」呢?這個詞彙可以從形容詞「劇場的」(theatrical)所指稱的三種定義加以理解;這些定義從集中化的劇場要素,擴充到地點與風景,進而延伸到社會生活的道德範疇,以及「二手、欺騙與偽造的」。簡言之,以上的定義讓我們明白劇場性主要是一種「知覺模式」(mode of perception; Burn 1972);意味劇場性是藉著美學慣例與思維實踐的結合而產生;也就是說在劇場與其他更寬廣的文化脈絡互動背景下,形成同時是思維與表演的實踐,即所謂的劇場性。

 
  全文請見《藝外》2010年12月號第15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artitude.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artitude.ad@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