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文章
四兩撥千斤 評「雙盲,臨床實驗」展

文∣on2 圖/攝影∣誠品畫廊

「雙盲,臨床實驗」這檔不尋常的展覽在策展人秦雅君的邀請下,九位藝術家以匿名方式在商業畫廊展出(可能)與各自創作風格頗有差異的作品,而畫廊經理也在不知創作者真實身分的情況下為作品定價,然後在開幕三週後由策展人揭曉參展者的真實身分。在得知這展訊時,我第一時間腦中便出現許多問題,像是「觀者純粹欣賞藝術品本身的可能性、畫廊斷定藝術價錢的衡量機制、藏家對藝術品以外附加資訊的依賴性、藝術家創作風格的必須性與束縛性……」沒想到隱藏起姓名如此簡單的一個操作步驟,竟可以延伸出一連串的藝術問題。

據我了解,大部分藝術作品的定價是經由一系列可測量、與不可量化的元素精心計算出來的。可測量的因素包括展覽經驗、媒材成本、版次數量、銷售紀錄、作者輩分、市場趨勢,還有手藝精細的難易度;而不可量化的則有教育背景、得獎紀錄、評論報導、作品原創性,還有面對作品當下的感覺,也就是所謂的「Fu」。這些因素中可以與作者身分分離的有可臆測的成本、可觀察的手工、還有主觀的「Fu」,因此理論上,畫廊經紀人是以她的「專業經驗」來判斷這些因素並且評估出藝術作品的有價價值。

 
  全文請見《藝外》2010年9月號第12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artitude.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artitude.ad@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