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文章
青春,誰無敵 台灣當代藝術到對岸「改造歷史」

文∣張禮豪 圖/攝影∣來源不一

1919年發生的「五四運動」高舉民主、科學、人權、自由的大旗,從思想、文化、政治領域激發和影響了中國至今。21世紀的前十年,中國經濟崛起,重新取得大國地位,然而在藝術創作與發展脈絡的梳理上,卻仍有未盡之功。為此,由中國藝術投資有限公司(香港)出資,大陸青城山•中國當代美術館群、保利藝術博物館、廣東美術館、今日美術館、阿拉里奧藝術空間與寒舍藝術中心等共同發起,邀請策展人呂澎擔任總策畫的「改造歷史:2000∼2009年的中國新藝術」大展選在5月4日開幕,尤顯意義重大。

此次訂於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的「改造歷史」大展,尚包含距歷史上下文聯繫的「特別文獻展」、假今日美術館與阿拉里奧北京藝術空間展出的「中國青年新藝術邀請展」,希望透過簡潔而不失基本內容和判斷的歷史背景,經由圖片和歷史敘述,讓人們清楚新世紀裡新藝術在歷史學意義上的「合法性」、對那些在新的藝術史中表現出重要性的藝術家給予定位分析,以便讓觀眾瞭解為什麼這些藝術家的藝術工作有可能是歷史重要的一部分,以及對經過「歷史抽樣」的藝術家展覽作品進行盡可能的歷史分析與細讀。在這樣的思考框架下,共選出自吳冠中、高小華、程叢林、王川、羅中立、何多苓、尚揚、陳丹青、張曉剛、岳敏君以降的262位中國大陸藝術家參展。

台灣館則在寒舍藝術中心王定乾的交涉斡旋下誕生,並由策展人高千惠邀集包括黃銘哲、郭振昌、黃銘昌、吳天章、蘇旺伸、郭維國、陳界仁、侯俊明、洪東祿及19位1970年後出生的年輕藝術家,共28位近百件作品參展。高千惠並撰寫長達五萬字的專文,試圖以台灣當代藝術過去30年的史觀、展覽、現象與運動作為論述主軸,分1980∼1990年「土地的情感卅後殖民與後現代的拼圖」、1990∼2000年「城市的慾望卅新──歷史現實主義」與2000∼2010年「新──存在主義卅平凡的奇觀」三個階段討論,成為台灣當代藝術又一次集體出擊的成功案例。

 
  全文請見《藝外》2010年5月號第8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artitude.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artitude.ad@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