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文章
梁銓 拼貼禪意•物我兩忘

文∣熊宜敬 圖/攝影∣偏鋒新藝術空間

當代藝術的場域,就如一場天馬行空的發明創造競賽,自由、無遮。可以是無邊無際的想像編造,可以是其來有自的重新解讀,或外放,或內省,或躁動,或沉靜……不拘媒材,不限形式,可以賦予艱澀的學理,也不一定得說出什麼道理,只要能吸人目光,引起討論,創作所付出的努力就有了意義。這點在快速崛起的中國當代藝術環境中最為真實。

中國當代藝術運動的發韌,是從禁錮到開放的急遽轉變中衝擊而生的。藝術家們向世界汲取藝術文化養分的渴求,自1979年改革開放後,幾乎是從無到有,因此,那種如火山爆發似的狂熱與激情,震懾了中國當代藝術的大環境。

初始,幾乎所有當代藝術家都理所當然地向西方文明靠攏,因為來自西方文學、哲學、藝術的資訊輸入,成為灌溉整個1980年代最豐富的養分。這是一個順理成章的發展軌跡,也是中國當代藝術家們必經的學習過程。漸漸的,20、30年過去了,中國逐步壯大,經濟急遽發展,當代藝術圈的有識之士,也漸漸由外放而內省,認真思考藝術創作的終極目的是否真會湮沒在西方思維與西方評斷中,於是回歸民族血緣文化與人文哲思藝術創作內涵的反思情緒日益增溫,面向歷史溯源與文化尋根以開闢未來發展方向,就成為當下中國當代藝術環境的集體思考。

事實上,諸多領導中國當代藝術運動的前輩們在廣泛吸收西方藝術文化養分的同時,就不曾忘懷過對自身歷史文化及人文內涵的懷想與眷戀,而早已在西方藝術表現的外貌中植入了中國人文哲思與歷史時空的元素。

梁銓,這位中國當代藝術領域第一代進行抽象創作的先行者,即是在嚴格的西方藝術養成中徹悟東方哲思方是中國當代藝術應該寄情的藝術家。梁銓的「抽象藝術」,於是自然而然地成為一種中國「形而上」思維的表現。

 
  全文請見《藝外》2011年8月號第23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artitude.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artitude.ad@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