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文章
黃敏俊 在色彩中找尋彩虹的約

文∣吳嘉瑄 圖/攝影∣秋刀魚藝術中心

我嘗試用光的三原色去構築空間的可能,發現不但可以活化空間在人們面前,並且可以在現今看到過往,也可觸動心靈感受,在思考之中而構成未來。這就是我要論述永恆的道理與光(色彩)的關係了。──黃敏俊(註1)

黃敏俊的工作室隱居於桃園觀音一處鄉間,偌大挑高的工作室到處可見由他親自設計、刻意鑿開的大面透明門窗,室內吸納了飽滿的戶外自然光線。喜歡白天作畫的黃敏俊,在工作室內經常對著好幾幅同時進行的作品或坐或站,試著以各種角度仔細端詳、思考,然後才決定好畫下一筆,一待就是一整天。或許可以這樣說,這個採光度頗高的創作空間,其實就是黃敏俊個人藝術創作的一種具體寫照縮影──它說明了「光」對於黃敏俊無論繪畫或生活的影響無處不在,已然落實成為黃敏俊的生活方式與生命規訓,一如這個他始終念茲在茲的信仰:「藝術不僅僅是創作,它更是一種追尋生命信仰與哲學理念的過程,一種提升生命價值的實踐。」

如同西方歷史上許多信仰神的科學家,是基於一種「先懷疑,再試圖加以證實,最後才能信仰」的思考方式,因而以實證的科學實驗與研究來找尋大自然(神)奧祕的真相,黃敏俊的藝術也藉由展開對於繪畫中光(色彩)的實驗與實踐,來獲致一種與神連結的對話關係;對他而言,繪畫不只是完成一件作品,更重要的是,它是用以探究事物的「一種藝術工作」(註2)。黃敏俊的繪畫生涯從扎實的戶外寫生訓練開始,找尋色彩與光如何在畫面上表現,他認為,寫生是身為一個藝術家與色彩建立關係的一種過程。「應該先把色彩變成自己的,要先徹底懂得色彩在說什麼,你才會知道要怎樣運用。」黃敏俊說(註3)。起初,黃敏俊的創作可以明顯看出西方近現代藝術的歷史風格對他的影響,像是他多以快速擦刷的大力道而濃稠的筆觸,讓大量鮮明的純色在畫布上相互碰撞,用色與筆觸風格接近於野獸派,例如2003年的「19號光符」系列與2004年的「20號光碼」系列。另一方面就風景畫來說,取景角度上,黃敏俊此時期的風景作多採取俯視眺望或平視中景或遠景的視角,就此而言,也可以看出黃敏俊受到廖繼春式的台灣印象派風景的歷史傳承。

 
  全文請見《藝外》2013年1月號第40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artitude.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artitude.ad@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