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文化的歷史想像之外訴說文化經驗,對於當代亞洲藝術家是極為迫切的,當我們以消費經驗對於傳統文化圖像或特殊政治圖像進行操作時,事實上,是吸引歐美關注與建立文化辨識性的方便之道。
初看張嘉穎的畫,會被捲入一種古老繪畫的色層(nuances)之中,卻又矛盾地在其角色形象與關係中,許多跳動的情緒又讓我們浮游於另一個離開物質表面的世界。然而,當這種「以佈署(dispositif)的想法與非系統邏輯的思路,介入現實脈絡」,而在消費社會中造成廣大的潛在影響後,也就是在台灣年輕藝術家同時以童話與漫畫來建構想像世界,或稍晚同時以畫冊上經典名畫的圖像和日常的城市景象來構築影像時,意即當各種文化中無論實際(actual)或虛擬(virtual),逐漸以各種不對稱的關係來表達其力量時,今天置身其中的創作者又表達了什麼樣的詮釋?或說在全球化語境下,亞洲的創作者又有了什麼樣的獨特性表達?台灣今天的當代藝術創作者不同於中國大陸的創作者,當後者順著其歷史與經濟的巨大轉折,將社會和時代予以「客體化」(objectivation)和「象徵化」(symbolization),簡言之,社會與人被圖樣化為再現的主題,前者則在民主進程中,將其受挫的經驗轉化為保障「虛擬力」的無限樂園。這存在於許多台灣年輕藝術家作品及創作狀態中的無限樂園,以著極為豐富的形式與想像力,堅持地表達他們還未屈服的敏感度(感性)、未被消費吸收的怪異(不適切﹝inadéquat﹞)以及切斷根源(或說「根莖式」﹝rhizomic﹞)的紛生小故事(histoires démultiplié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