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世紀的今天,過度的物質文明追求,使得這種單純的生活哲學被大多數人遺忘,人類的生活價值觀成為權與利的附庸,於是,一般富有的人總認為貧窮的人「生活一定很苦」,便將他們歸類為社會的「弱勢」,就想當然耳的打起「人道主義」的大旗,以自我的價值觀對他們眼中的弱勢族群展開施捨、救濟、憐憫、同情,但是,在某種程度上,這種觀念與行為只滿足了社會中上階層的優越感,卻忽略了這群為基本生存條件拚搏的底層族群所應擁有的生活方式與人性尊嚴。
欣賞了趙曉東一系列描繪重慶農民工工作情狀與生活態度的油畫作品,很欣慰的從中找到了那位古代老農夫的快樂,畫面單純、深刻、詼諧、生動,具有生命張力又發人深省,也許可以這麼說,趙曉東藝術創作觀念的純化,是一種另類的「極簡派」。趙曉東在2007年8月的一篇隨手劄記中這樣寫著:「重慶這幾年發展迅猛,變化巨大,交通圖幾乎每天一換,到處可看見或拆或建的樓房。在推倒的樓房中,有群民工每天把拆下的磚、樓板、門窗等清理分類,裝車後由工頭轉賣給郊縣修樓的工頭。重慶的夏天是讓人可怕的,可這群人幹的火熱,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每天也就是幾十元的收入。『找錢才是硬道理』,有時他們還能順便從廢墟裡敲出些鋼筋等物變賣些錢。也許都會覺得這群人活得好累,可我發現他們活得很輕鬆、很灑脫,光著膀子幹活,相互開著『葷』玩笑,和他們站在一起,明顯使我們不自然、不協調。當今許多作品都在表現民工勞動的場景,反映他們心酸的生活,凸顯仁道主義的光芒,而少了一點真正、完整紀錄這群人的作品,他們同樣快樂的生活,同樣喝酒高歌。其實在這群人心裡,善、惡、美、醜都不重要,找到錢才重要、才和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