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文章
詩意與政治的一線之隔

文∣蔡欣懿 圖/攝影∣布朗堤美術館

「在某些方面,當你失去詩意時就逐漸傾向政治,我仍相信人類迄今寧願選擇詩意(In some ways, you become political when you do not have chance to poetic. I believe that human beings by far prefer to be poetic.)。」──梅雷萊斯(Cildo Meireles),巴西藝術家,1948年生於里約熱內盧。

以文化交流為目標的「攝影河畔」第二屆世界影像雙年展,以布朗堤美術館為主串連塞納河畔的藝文機構聯合舉辦,提前替即將來到的「巴黎攝影博覽會」(Paris Photo 2009)盛事揭開序幕。

布朗堤美術館在欲成立之際就飽受關注,引發各方民族學與美學討論的爭議。奠基於該館成立之宗旨「以呈現非西方之藝術」,於2007年主辦了第一屆世界影像雙年展。延續第一屆的基本形式和訴求,此屆以「非顯著於歐洲而在當地知名的攝影,藉此機會吸引文化交流擴展世界觀點」為精神主軸,由位於德黑蘭經營攝影為主的絲路藝廊(Silk Road Gallery)創辦人伊特安蒂(Anahita Ghabaian Etehadieh)為藝術總監,並以法國詩人路易•阿哈貢(Louis Aragon)嘆息伊朗時局改變的詩句(註1)為開場,企圖以詩性的浪漫流動模糊政治銳利而敏感的分界線。

伊特安蒂於2001年創辦推廣伊朗攝影的藝廊,自2004年參加「巴黎攝影博覽會」(Paris Photo 2004)陸續在歐洲藝術市場曝光,逐漸成為西方世界與伊朗的重要連結。她為今年的展覽注入了伊朗觀點,邀請伊朗攝影師賈拉利(Bahman Jalali)和薩巴珊(Hasan Sarbakjshian)為策畫委員,前者為拍攝伊朗1979年革命影像而著稱。展覽囊括來自32個不同國家的50名攝影師,範圍涵蓋南美、拉丁美洲、北美、大洋洲、非洲、中東等地區。延續上屆展覽形式,在塞納河畔設置開放展場,美術館成立前擺放原始藝術收藏品的羅浮宮「會議館」(Pavillon des Sessions)及近塞納河的藝文機構。

 
  全文請見《藝外》2009年11月號第2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artitude.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artitude.ad@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