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文章
一個未完成的概念圖示──關於徐瑞憲的個展「城市風景」

文∣吳嘉瑄 圖/攝影∣伊通公園

精準到位的機械動力裝置形式一直是徐瑞憲創作辨識度最大的一點,而這樣一種通常被藝術家本人用以解釋譬喻生命以及其個人生命經驗的擬生形式,在「城市風景」個展中的使用被大幅縮限,而改採以「圖示」的方式做呈現。「圖示」形式的操作,意味著徐瑞憲意欲將某種抽象的普遍性概念以一種圖像的方式做簡化的摘要說明,也就是這六件裝置作品都被以「附屬於某個普遍性意義下之「風景」意象概念整體的構成局部」的方式做處理。
徐瑞憲對於這個普遍性的城市意象概念的圖示,設計重點之一來自於三個城市建設過程中所必定出現的工程景觀:搭建高樓的工程吊臂〈城市風景〉、破壞地質結構的潛盾機正面鑽頭面〈看不見的風景〉,以及高架道路橋梁柱體結構〈高架之城〉;並且皆以等比例的尺寸縮小製作。〈城市風景〉被以一種360度全景視野的方式呈現;懸掛在牆面上的〈看不見的風景〉則模擬機械運作狀態緩慢轉動;而〈高架之城〉柱體結構上以數百顆專業螺絲固定結構,並在上方柱體處向牆面投影一幅模擬高架道路視野的畫面—人工與自然景色的影像不斷交錯,刻意縮小的尺幅則暗示了被人工風景逼近且逐漸被侷限的自然風景。透過這三件表現縮小或局部的工程景觀的(機械)裝置,徐瑞憲摘要圖示了「人工化」這個存在於各個城市中的普遍性概念。對此,觀者並不難理解藝術家的意圖究竟為何—這些工程景觀最大的意義,並不只是作為城市內部的風景之一;更重要的是,它們還是一種未完成、過渡的狀態。也就是說,它們仍在生長、變化著,這樣一種未定型的狀態指涉了某個可預期的「未來」,而這個即將擁有高樓與高架道路等高架空間以及地下空間的「未來」,即是城市它即將擁有的風景之一。在這個意義下,與這些裝置作品位於同一展場、一張畫於1990年代描繪垃圾滿布於淡水河面的風景畫〈台北河川系列—城市之河〉,則暗示了徐瑞憲對於這些城市大幅擁抱、但卻可能難以擺脫的人工風景及其帶來之負面未來的焦慮。

 
  全文請見《藝外》2014年4月號第55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artitude.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artitude.ad@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