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文章
生命脈絡成為作品 關於2013「台北美術獎」首獎〈五百顆檸檬樹〉

文∣吳嘉瑄 圖/攝影∣北美館

如同這個計畫名稱所暗示的,2013「台北美術獎」首獎黃博志的計畫作品〈五百棵檸檬樹〉指向了與波伊斯(Joseph Beuys )1982年在「卡塞爾文件展」(Documenta,Kassel)中所展開歷時五年之久的〈七千棵橡樹〉(7000Oaks)種樹計畫相同的意義,同樣也作為了一種在時空條件上擴張幅度皆頗大的藝術操作。若與強調的生命政治以及一套與(底層)社會建構關係的操作框架的2012台北獎首獎周育正作品〈工作史-盧皆得〉相比,那麼,〈五百棵檸檬樹〉所開展的尺幅無疑地更為擴大。如果說,周育正是藉由點對點、且可獲得較能預期之控制範圍的資源流動與工作生產關係──藝術家從報紙分類廣告中找了一個臨時工展開一系列對這個臨時工的訪談、文字出版、僱用此臨時工到美術館展場工作,以及最後付諸視覺化的大型裝置等,來作為藝術家介入現實、並創造另一新的現實,去調動藝術與社會之間關係界線的話;那麼,在黃博志的〈五百棵檸檬樹〉中,這個新的現實與可被控制、調動的界線幅度則因為尚未完成而更難以預期與控制。 
[…] 我們可以看到,如同陳界仁所採取的藉由協作勞動來建立臨時社群的手法,黃博志透過種植500棵檸檬樹這樣一個生產計畫的設計,將許多不同的個體與社群集合了起來,並以此輻射創造出各種新的友誼鍊關係,來建構彼此對於「一起」生產出新的現實理解的認同。不過,〈五百棵檸檬樹〉與〈幸福大廈Ⅰ〉最大的不同,便在於對於「故事」的言說方式不同,陳界仁透過批判式的觀看,以那些凝視式的影像去將社會結構之「惡」給裸露出。相較之下,從〈公平交易冰棒〉、〈湯姆男孩的紅眼睛〉一路到〈五百棵檸檬樹〉,黃博志並不批判;相反地,他採取一種訴諸「一起吧」這樣一種共同實踐理想的熱情的宣傳號召,希望透過這種動員在藝術生產之外去真正積極地面對資本主義式的生產剝削問題,從展場手冊中那段特別被引述出的話便可以看出,黃博志強調了「你的加入」以及「成為『我們』」的訴求,並且暗示「將創造一個嶄新的、更美好的未來」的願景。

 
  全文請見《藝外》2014年3月號第54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artitude.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artitude.ad@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