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文章
虛擬遊戲或真實的出口 關於鏡像對映的「後民國」

文∣陳寬育 圖/攝影∣吳嘉瑄

近日由吳達坤策畫的「後民國—沒人共和國」於高雄市立美術館展出,提出以台灣這塊島嶼的發展歷史為對應的虛擬國度,同時也透過展覽的架構梳理台灣當代藝術中處理國家主體、政治社會處境的創作脈絡。大約跨三個世代的藝術家組合,勾勒出島嶼的當下情境與歷史文化輪廓。它們如鏡子般映照這些台灣的歷史銘刻,並集結成一條藝術進路的當代台灣歷史閱讀。除了丟出「後民國」的概念,策展人也試圖以子題「無人共和國」進一步討論台灣處於國家狀態無以歸類跟認同模糊的情狀。在我眼中,若將展題閱讀成「後-民國」或「後民-國」,前者的「後」除了象徵在政治意義上「民國」的前途,也帶有一種理解此島嶼懸置現狀的未來觀點,而後者則帶有某種後遺民的味道。遺民的味道。

綜觀「朝代」、「掌權者」與「歷史書寫者」這幾個具有類似意義的詞可以發現,在某些歷史詮釋觀點那裡,歷史對於政治的權力宰制顯現為一種動力形式;在這種動力中,昨日被尊崇的偉大物事,今日往往就被淹沒在反叛、遺忘甚至抹除之中,而也唯有如此,歷史終能保持其運動能量。回顧1990年代台灣曾有以符號圖騰進行政治社會批判的熱潮,其針對的正是那威權的時代與那些偉人、大時代的杜撰和建構;而今日這些供人凝視反思的符號圖騰式作品,也在不同的時代環境中有所轉化。

 
  全文請見《藝外》2011年6月號第21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artitude.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artitude.ad@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