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文章
讓相遇成為一種創作 吳建瑩〈我的朋友〉

文∣江凌青 圖/攝影∣北美館、吳建瑩

在2013年的「台北美術獎」展場中,旅法多年的藝術家吳建瑩獲得優選的〈我的朋友〉,無論從作品本身、作品與展場空間的關係,到現場裝置的形式,都最為樸素。相較於多數入圍作品選擇以文件、繪畫或影像等不同狀態與階段的創作成果交織,或在現場裝置上以特定的空間氛圍與實際的隔間來區隔自己與其他藝術家,〈我的朋友〉反而以單純且樂於包含周邊環境的方式,打開了作品本身設下的侷限。
〈我的朋友〉的出發點,是由藝術家對一位友人提出邀請:「談論一位朋友」。受訪者不僅要談論一位友人,還必須徵求友人的同意,讓對方也願意參與這個創作計畫,並且讓藝術家進入自家錄影。就像吳建瑩在創作自述中提到的,「相遇的美好以及其背後的自然及偶然性,都是這部影片裡不可或缺的質地。缺乏這環環相扣的情感與互信,訪者便無法進入下一棟公寓的大門。」藝術家只能安置起點,卻完全無法預測終點,這個預設條件讓這件作品與我們習慣觀看的多數影像有了差異。首先,藝術家扮演的角色不是導演,因為他不編排或引導任何情節,所有內容都來自於受訪者對朋友的回憶;這件大概會被歸為錄像藝術的作品,甚至不像多數錄像那般仰賴特定的表演、拍片計畫或特殊的後製來完成,而且也與錄像藝術的美學脈絡並無深厚關係;這件作品雖然有田野調查的實踐形式,但也不像多數紀錄片事先規畫觀察與拍攝時間,並且深入研究訪談對象的作法,而僅擷取藝術家與受訪者相遇的短暫片刻,與紀錄片長期涉入特定事件的模式不同。上述種種對這件作品的類型否決,反而讓〈我的朋友〉在一片形式複雜、理論艱深而讓觀者迷惑多於感動的當代藝術作品中,顯得特別珍貴。

 
  全文請見《藝外》2014年2月號第53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artitude.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artitude.ad@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