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文章
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與其他展覽觀察

文∣吳嘉瑄 圖/攝影∣吳嘉瑄

這真的不是一座台灣館(1.5顆星)
翻開兩年前寫的「威尼斯雙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台灣館的心得報告,很不幸地,有些話似乎可以直接再貼進我對此屆台灣館的觀察中。儘管因為策展人呂岱如提名外籍藝術家參展引發不小的反彈與質疑其作法正當性與公平性的爭議,甚至出現牽連北美館內部人事動盪的插曲,讓此屆台灣館在並無帶著太多藝術圈的祝福或期待下出國比賽,但嚴格說來,展覽無論爭議再多又或事前論述再大,仍需視最終結果定勝負,倘若最終結果,亦即作品令人滿意,展覽是好看的,那麼或許北美館與策展人還能為自己平反一下先前遭受的責難。然而很可惜地,這次台灣館並不太爭氣,沒有交出令人滿意的成績單,因此正好落實了許多人認為的鬧劇一場的預測。

根據呂岱如的構想,此屆台灣館「這不是一座台灣館」展覽主軸圍繞著「陌生人」概念,是一次「主體化辯證」的過程:「我們要先看到陌生人,才會看到並且知道自己是什麼樣……台灣館的問題,是在於別人如何看台灣(館)……這個展覽是去提供如何建立與觀眾的關係的路徑與行動策略,在這個過程中台灣就被顯現出來。」在先前發布台灣館展覽概念的報導中,我提到幾個初步預測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其中最關鍵的,莫過於展覽究竟要提供怎樣觀看台灣(館)路徑的這件事;換句話說,這仍是一個展覽對台灣(館)可以怎樣被觀看、理解究竟有怎樣面貌形塑的老問題,也是困擾台灣藝術圈許久、甚至讓台灣館自我閹割的「使命」問題。

 
  全文請見《藝外》2013年7月號第46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artitude.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artitude.ad@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