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文章
愛、慾、死亡──解析荒木經惟

文∣陳文琪 圖/攝影∣荒木經惟、本刊資料室

在眾多女性肉體的綑綁與裸體、花朵、性器官、果實、臉孔……等題材入鏡,呈現情色和放蕩,為真實的場景賦予虛構的觀點,呈現是將荒木對於愛的精神面暴露,在《寫真的話》中,荒木說:「老爸過世時,我把他的浴衣袖子捲起來,將雙手的刺青圖案一併拍下來。我想要展現的是他身為男性、身為人父、身為我的老爸的模樣,保存他最開心的樣態;同時,不去拍攝他不想留下來的東西,也就是那張因為長期住院而失去活力、不再是我老爸的臉孔。所以我將臉部去除,不照他的臉孔,只拍刺青和手,那雙木屐師傅的手」「老媽過世的時候,為了拍下她最棒的面容,我在她的遺體上面、旁邊繞來繞去,想要找出最美的、最有朝氣的、雖然已經死去卻生氣盎然的角度。這個角度就是對於被攝者的感情。老媽的死,讓我瞭解了攝影的角度就是愛的角度。」荒木從父母親的死亡中學會攝影的構圖和角度,也瞭解所謂的攝影,就是「不拍以後不想再看見的東西,以及自己討厭的或是對方不喜歡的東西。」

荒木的影像探討其意象所表現出的愛、慾、死亡內容,是荒木對於死亡的思念與憤怒投射於影像的意向性(intentionality),雙親的死亡記事所領悟的生命精神性亦如幽靈(spectrum)般的影像觀點,影像是模糊的客體,照片定影過後的人形的確構成形體,雖然只有驅體的部分但辨識無礙,當被攝者變成沒有生命的物體,影像則「流出」攝影者的感情。父親的身影讓作者參透了支撐其創作的能量,這死亡的微縮經驗,影像的位階既非主體亦非客體而是種「奇遇」,對於熟習的身影被顯現的如紀實般的影像,這樣的刺點(punctum)是個人之於主體意識覺醒的基礎上,是現象(phenomenon)反應個人的獨特意義和價值,返回「事物本身」的意識領域,對於創作過程角色的面向有按快門者、影像構成的參與者、情感流出的觀看者與影像顯像的執行,最後再成為觀者;這多重角色存在的狀態有別於純觀者的角度,是創作者行為的表徵(characterization)亦是沉默冥想。

 
  全文請見《藝外》2010年4月號第7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artitude.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artitude.ad@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