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文章
從現場實作到文件展演:「打開-當代」封關大展

文∣簡麗庭 圖/攝影∣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

兩年前,「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搬離了板橋長期經營的基地,在忠泰建設的贊助下進駐西門町城中區。如今這個場地贊助期限已到,在敲定下一個基地位址與工作型態之前,「19991221 > 20130421 | PART ONE」(註1) 這個展覽可說是打開-當代在城中區的封關之作,兼具回顧與瞻望。作為一個經營了11年的藝術空間,前後有許多成員參與其中,為了妥善地將眾多藝術家安排在這個狹小的場地,3月的站長葉偉立試圖為整個展覽提供某種歷史與想像的維度,以2001年3月21日宣告打開-當代成立的「321宣言」為原點,以五個月為單位,讓32位參展人分別抽選時段,將這個時間軸延展至打開-當代成立之前的1999年12月21日,以及未來的2013年4月21日,展覽標題亦由此而來。

由於參展作品甚多而本文幅篇有限,難以一一詳述,因此擬就以下幾個面向,穿插地談些展出作品與我對打開-當代的整體印象。

形式主義與裝置傳統
打開-當代的成立,和台灣藝術大學的養成環境有著密切的關係,而我們也幾乎可以由此來認識早期打開-當代成員對於藝術作品的基本立場,無論是看待作品的研究視角,或是創作實踐的手法,都流露出明顯的形式主義傾向。在台藝成立造形所之後,許多碩士論文不約而同地引用了克勞斯(Rosalind E. Krauss)在〈擴張場域中的雕塑〉(註2) 所使用的克萊因群(Klein group)結構分析圖示,透過這種結構主義的眼光,有效地擺脫了藝術家傳記的爬梳,也不再陷入用詩化的語言或形容詞的堆疊來詮釋作品,而明確地導向形式諸元素的分析。

 
  全文請見《藝外》2012年6月號第33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artitude.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artitude.ad@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