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文章
在現代性的破滅幻象,與影像行動的考掘之後

文∣王聖閎 圖/攝影∣姚瑞中

雲林外海有一座原本計劃要填海近一千公頃的長方形島嶼,後來花了上百億新台幣填了一座近三百公頃的離島式新興工業區,原本要做石化產業,但在環保人士不斷抗爭下,結果廠商外移至東南亞,一綑綑鈔票像填入海中的消波塊,這座無人島像一艘擱淺的航空母艦,周遭的養蚵業被淤積海沙覆蓋,生態受到嚴重破壞,目前島上空無一物,政府為了活化此地曾舉辦風箏比賽,令人傻眼。──姚瑞中(註1)

過度耗費的邏輯
在計畫性經濟與開發主義所編織的虛妄幻夢裡,姚瑞中說,這是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案例:一塊全因人為因素而造就的無人之地(no man’s land),一座名符其實的海市蜃樓。

透過《海市蜃樓》的出版,如今我們已相當清楚:無論是漁港、工業區、地方文物館、里民中心、停車場還是公園,類似的閒置設施皆是政治角力、地方派系及選舉機制下的耗費殘餘,起因則多半是中央與地方政府心態上好大喜功、胡亂畫餅,卻又政策制訂粗糙、規畫不周之故。為政者一方面過度樂觀地編列新台幣上億元的硬體興建預算,另一方面又在不符實際需求和使用率偏低的情況下,錯估軟體面相應的營運管理費用,致使這些設施空間注定難以維繫而被閒置。在大興土木所帶來的高獲利與高政績能見度背後,掩蓋的是為政者浮誇亦浮濫的短視思維。

 
  全文請見《藝外》2013年4月號第43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artitude.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artitude.ad@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