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文章
「鬆弛」為方法:一種遊戲或自我技術

文∣武嘉文 圖/攝影∣武嘉文

由五位創作者(丁昶文、林育聖、吳梓寧、郭嘉羚、曾也慎)各自提供五項素材,並以此集結成的素材庫進行創作,這些素材最終被加以轉化、重組成相對獨立而又互為指涉的五件影像作品。在台中20號倉庫展出現場,看不見個別作品的作者標示,而且五位創作者也都身兼策展人,他們以緊鄰牆面並平均分散的方式陳列那25項素材,或以相互交錯併陳的手法設計那五件影像作品的所屬位置及其相對關係……這一切意味著什麼?

若參照策展論述,我們可以發現:通過素材的限定、創作者的相互介入,乃至最終的匿名關係,「聯想鬆弛derailment─出軌聯展」在試圖破除「創作主體」的前提下,期望將每位參展者連同觀眾一起帶往持續「分裂」與「出軌」的當下。與此相應,以互動模式所完成的展覽則指向「策展」的無人稱狀態:同時身兼創作者的五位策展人在此意味的不是「策展團隊」,而是當創作者在其匿名關係中彼此消解同時,「策展人」也一道被消解。可以說,無「人」在場的展覽機器及其自動運轉,正是「聯想鬆弛」最終所欲導向的結果:沒有作為同一性主體的藝術家與策展人,甚至也沒有對策展人與藝術家的權力關係進行批判的另一個具有鮮明立場的偏執主體。誠如策展論述所言:五位參展者與觀眾都將成為「聯想鬆弛」這個展覽網絡中的每一個「接駁站」。

然而,這一切只是策展論述及其規範性聲明所提供給我們的訊息,或者是由此訊息而引發的另一種可能「聯想」。我們在此必須暫時拋開策展概念及其遊戲規則,並重回現場,即重回那由特定的空間配置、物件部署、聲光效果及其物質或感覺團塊(bloc of sensations)所形構的特異經驗本身去看待這個展覽。以此為基礎,也許反倒能夠以更具體的方式去回應展覽主題,並重新思索「鬆弛」之於我們(不論作為參展者、觀眾或當代人)的意義。

 
  全文請見《藝外》2011年8月號第23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artitude.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artitude.ad@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