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文章
從作品類型看台北雙年展

文∣陳寬育 圖/攝影∣張力山

本文以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2009至2010年的藝評資料庫檔案為基礎,但不以此為限,觀察2010年以及2012年兩次「台北雙年展」的狀況,從這兩次雙年展的呈現樣貌、其所處理的議題,以及彼此之間的連繫形式,省思雙年展所累積的資源與經驗。不過這裡並不是要刻意去構作一種的強硬的詮釋框架,認為這兩次的雙年展彼此必定有接續、啟承、因果等脈絡性關係,但或許可以試著指出其隱然的對話或與翻轉。

台北雙年展從1998年標舉著為了順應國際雙年展潮流,提升台灣當代藝術能見度而邀請南條史生策畫的「慾望場域」開始,到過去幾年執政者「讓世界看見台北」的思考邏輯下賦與的功能與任務,成為城市行銷、國際媒體曝光的某種附屬;而引介國際潮流和全球視野等說詞從1990年代末至今就是雙年展開幕時長官發言必備的內容。這種傾政府之力,同時也在許多領域不斷展開對國際化連結的渴求,是台灣在現代化發展歷程中很鮮明的現象,當然這牽涉到因為政體、國家性與認同方式的特殊性而成的心理狀態症侯。其實,重要的是,幾年下來台北雙年展也確實在國際雙年展網絡中占有一席之地,而自南條史生之後建立的雙策展人制度,也在館方某種關於國際化與主體性的思考方式中,以兼顧在地位置卅國際想像的思考關懷出發;只是這樣的局面直到2012年由德籍法蘭克(Anselm Franke)策畫台北雙年展,暫時又有所改變。

 
  全文請見《藝外》2012年11月號第38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artitude.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artitude.ad@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