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文章
童話機器,未來人民

文∣陳泰松 圖/攝影∣台北市立美術館

不是向已在那裡、想當然爾的人民說話,而是致力於一種人民的發明。(註1)     ──德勒茲

自由之命
人民,被呼喚,但以什麼名義?

且不論是誰站在前面或高台上,對他們說了什麼又如何說,有一個源初的場景是值得我們履勘再三的;這不是什麼特定的地點,而是一個古希臘詞彙archein,它出現於荷馬的史詩《伊里亞德》,原義是:創始,像是走在前頭,走在眾人前面的帶頭行動。archein具有跨文化的人類學義涵,不為西方文化所獨有,更是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形塑其政治哲學及其行動理論的基石。在其論說裡,archein跟自由有關,因為若沒有自由之身,人是無法創始某事。鄂蘭以康德(Immanuel Kant)的哲學語彙「自發性」(Spontaneität)來闡發此字的自由內涵,它意指:「每個人能引發一系列事件、打造新事串的能力」(註2)。更精確地說,即使人的自由受到極權體制的打壓,自發性遭到其制度性的扼殺,這個理念的重要性不在於問你是否活於自由之中,而在於先行肯認自己先天上就注定是自由的,具有創始、啟動某事的能力,並勇於承擔行動的後果。

換句話,自由,不屬於自然因果律(任何人在此都不自由),而是人給自己的至上命令;借用柄谷行人對康德的詮釋,這是命令自己是「作為一個自由的主體」(註3),或以沙特的存在主義語彙來說,像是「處以自由的刑責」(註4)。

 
  全文請見《藝外》2011年12月號第27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artitude.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artitude.ad@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