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家具集中國古代家具之大成,木料考究、做工精巧,蘊含獨特的人文意趣,有著豐富的美學內涵和文化底蘊。
明代中後期,商品經濟空前發展,海陸交通貿易發達,東南亞等地的名貴木材大量輸入中國,為明式硬木家具的產生提供了物質基礎。同時宅第園林的興盛,極大地刺激了家具發展。此外,大量文人熱衷於家具的工藝研究和審美探求,也參與了家具的設計,賦予了明式家具豐富的文化內涵。
清代早期家具大體繼承了明式風格。到乾隆年間,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形成了富麗華美的審美風尚,加之統治階層的直接參與和外來文化的影響,清代中期家具一改前代風格,形成了獨特的新樣式。清式家具在遵循實用原則的前提下,將裝飾藝術發揮到淋漓盡致,使之成為體現時代審美情趣的文化符號。
在近些年,隨著中國傳統文化熱的興起,明清家具所展現出的獨特魅力引起了更多人的關注。二○二四年遼寧省博物館在建館七十五年之際,舉辦了歷史上首個家具展「嘉木—中國明清家具精品展」,此次展覽由遼寧省博物館、文化和旅遊部恭王府博物館聯合主辦,吸引了幾十萬人的參觀,受到觀眾的高度好評。本文將著重於回顧展覽內容,同時從木材、結構、韻味、陳設四個層面解讀明清家具的用材、工藝、文化內涵和陳設藝術,帶大家走進明清文人的雅致生活,感受明式家具簡約內斂、樸素典雅的格調,領略清式家具大氣厚重、繁複華麗的風範。
明清時期,中國傳統家具的突出特點是選用較為貴重的優質木材。木材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為硬木,一類為軟木(俗稱「柴木」)。硬木主要包括黃花梨、紫檀、雞翅木、酸枝木、鐵力木、烏木等,軟木包括櫸木、楠木、榆木、柏木、核桃木等,還有一種為癭木,即結瘤生癭的木材,非樹種名稱。這些木材具有不同的色彩、優美的紋理和淡淡的香味,如黃花梨,顏色由淺黃到紫赤,色澤不靜不喧,紋理若隱若現,猶如行雲流水;紫檀,色澤紫黑,有綢緞般的光澤,紋理纖巧浮動、變化無窮。此外,這些木材質地堅硬、木性穩定,既可雕刻出各式各樣的線條和裝飾花紋,又可製作出複雜的榫卯。用其製成的家具,無論從視覺、嗅覺還是觸覺上,都能讓人感受到身心愉悅的自然之美。
榫卯結構為中國傳統木作之獨有,蘊含力學、數學、美學和哲學智慧,極盡巧奪天工、暗藏玄機之奇。
凸為榫(或榫頭)、凹為卯(或榫眼、榫槽),榫與卯的結合,使各構件之間,無需借用金屬釘子便可連接並固定在一起。明式家具之榫卯結構種類眾多,工藝精確、扣合嚴密,有天衣無縫之感。清式家具之榫卯在承襲過往的基礎之上,充分發揮插銷掛榫的特點,技藝精良,一絲不苟。凡鑲嵌方面的桌、椅、屏風等,在石與木的交接或轉角處,都嚴絲合縫且流暢平整。
榫卯結構按構合作用來歸類,大致可分為以下三大類型。
面與面—主要是面與面的接合,也可是兩條邊的拼合,還可是面與邊的交接構合,如燕尾榫、穿帶榫、紮榫等。
點結構—「點」的結構方法,主要用於橫豎材丁字結合、成角結合、交叉結合,以及直材和弧形材的伸延接合,如格肩榫、勾掛榫、鍥釘榫、半榫、通榫等。
三個構件組合—將三個構件組合在一起並相互連結的構造方法,這種方法除運用以上一些榫卯聯合結構外,都是一些更為複雜和特殊的作法,常見的如有托角榫、長短榫、抱肩榫、粽角榫等。
從用材到色澤,從結構到造型,從紋理到雕飾,甚至一處邊角、一根線條、一個榫卯,明清家具都表現了高度的完美和統一,體現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哲學理念。
明式家具與清式家具的造型及風格截然不同。明式家具造型簡潔、用材合理、結構嚴謹,散發著文人的氣質與神韻;清式家具造型厚重、形體龐大、雕飾繁複、色彩斑斕,每一處細節盡顯豪邁氣派。
明清家具依地域可劃分諸多不同流派,主要包括蘇作、廣作、京作、晉作等,體現了各地不同的製作特色和風格韻味。明代中葉後以蘇州為中心的江南地區製造的硬木家具,也稱「蘇式家具」。明式家具以蘇作為主,其風格特徵可以概括為精巧、雅致、堅挺、流暢等特色。蘇式家具融合了文人意蘊,明代文人如項元汴、周天球、高深甫等都曾參與家具設計,使家具的藝術性、科學性、實用性、裝飾性均達到了無與倫比的高度。清中期以後,廣州成為硬木家具的重要產地。廣作家具用料寬大充裕,講求木性一致,一件器物以一種木料製成,紋飾雕刻深雋,刀法圓潤,地子平整。且此類家具的裝飾上,如西番蓮等紋樣明顯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傳統的夔紋、海水雲龍紋、鳳紋、螭紋等也很常見。另外,鑲嵌和玻璃油畫藝術亦被廣作家具吸納。北京地區生產的以清代宮廷用器為代表的家具為京作家具,吸收並發展了蘇作和廣作的製作技藝,用料極其講究,多用黃花梨、楠木、紫檀、紅酸枝等多種硬木,造型厚重,體形寬闊,形成了雍容大氣、絢麗豪華的風格,體現了帝王、貴胄的審美趣好。在眾多的地方家具流派中,山西地區的晉作頗具特色。晉作家具注重實用且用料大器,追求一種威武、壯碩的風格,其造型淳厚,結構嚴謹,做工精細,以局部木雕裝飾為特色。以下將按功能分坐具、承具、庋具、隔扇四個部分,就相關種類的不同項目依照作品略作介紹。
椅凳類屬於坐具,主要分為椅、凳、墩和寶座等幾大類,每一類中又包含若干小類。比如椅子大體可分為靠背椅、扶手椅、圈椅、交椅。只有靠背沒有扶手的都可稱為「靠背椅」。凡有靠背又有扶手的,除圈椅、交椅外,都稱「扶手椅」,這部分主要分有三種形式,一種是搭腦和扶手都探出頭的叫「官帽椅」或「四出頭官帽椅」;一種是搭腦和扶手都不出頭,而與前後腿彎轉相交的叫「南官帽椅」;另一種是形制矮小,後背與扶手與椅座垂直,北方稱「玫瑰椅」,南方稱「文椅」。晚清時期出現一類新品種,即「長椅」,俗稱「佛床」。
圈椅為明式椅類中的經典,由交椅演變而來,因圓靠背其狀如圈而得名。圈背連著扶手,從高到低一順而下的走勢,以及背板的弧形曲線,都非常符合人體工學的要求,舒適性極佳。步步高趕棖的連接方式避免了榫眼集中,能讓家具更加穩固。如〈黃花梨牙板裁邊五接圈椅〉,弧形後背,靠上部浮雕如意雲頭龍紋,藤心座面,座面下三面裝壼門券口牙子,步步高趕棖。造型圓婉流暢,做工精細,屬典型的明式家具。
官帽椅以其造型酷似古代官員的帽子而得其名,分南官帽椅和四出頭官帽椅兩種。南官帽椅的靠背有高矮之分,如〈黃花梨壼門牙子南官帽椅〉屬高靠背型,整體造型優美、形態生動,柔婉中見遒勁。後背邊柱微向後彎,背板素面,作S形曲線。扶手中間微向外凸,下裝聯幫棍。藤心座面,面下正面裝壼門式券口牙子。步步高趕棖,有明顯的側腳收分,頗顯穩定大方。
玫瑰椅流行於宋、元、明、清時期。其特點是圓材直腿,多帶側腳收分。許多玫瑰椅的後背較矮,與扶手高度相仿,其靠背、扶手及座面下的構件裝飾花樣繁多。玫瑰椅為扶手椅中最輕便的一種,但舒適性欠佳,其靠背低於一般窗臺,便於靠窗陳設。北方稱「玫瑰椅」,南方稱「文椅」。「玫瑰椅」之名目前未見諸歷史文獻,僅在明《魯班經匠家經》中有「瑰子式椅」之名稱,因無圖釋,尚不能確定是否為此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