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名稱竟然使一種窯業製品成為撲朔迷離的難解之謎,恐怕只有激情澎湃而又文采飛揚的雅士方可做到─晚唐詩人陸龜蒙就是這樣的人,他被當時越窯出產的釉質瑩潤的青瓷所傾倒,揮毫寫下了〈秘色越器〉詩,「秘色」之名便迅速地在南北各地傳播開來。北宋中晚期越窯製瓷業落下帷幕後,當年曾眾所周知的「秘色瓷」究竟是何面目卻無人知曉了。於是,人們盲人摸象般地紛紛進行探究、解釋,然因方向、路徑錯誤,結果反而使得原本清晰可辨的事物變得模糊不堪,這就給古陶瓷研究留下了一個重要的課題。二○一九年浙江臨安吳越國第一代國王錢鏐墓出土了一大批堪稱絕品的越窯青瓷後,秘色瓷問題再度引起人們的關注。本文重新梳理了古籍中關於秘色瓷的定義以及南北方各地出土的秘色瓷,辨析了今人有關秘色瓷的各種觀點,在此基礎上,結合錢鏐墓出土的頂級越瓷,對秘色瓷問題進行探討。
據目前所掌握的資料看,「秘色」一名最早出現於晚唐陸龜蒙的〈秘色越器〉詩中,該詩云:「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遺杯」。他將越窯青瓷的釉色比作「千峰翠色」。可見,「秘色」一詞的出現及使用,與越窯青瓷緊密相連。五代人徐夤在〈貢餘秘色茶盞〉詩中對餘姚上林湖(今屬慈溪)出產的「秘色茶盞」進行了盛讚:「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貢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輕旋薄冰盛綠雲。古鏡破苔當席上,嫩荷涵露別江濆。中山竹葉醅初發,多病那堪中十分」。陸龜蒙和徐夤對「秘色瓷」的種種比喻,都帶有濃厚的文學意味,或者可說是具有很強的主觀性,致使後人在認識「秘色瓷」時造成了一定的困難。
五代吳越國錢氏統治者曾向中原朝廷進貢大量的越窯青瓷,在社會上形成了巨大的影響,所以在吳越國納土歸宋後,世人普遍認為「越上秘色器,錢氏有國日,供奉之物,不得臣下用,故曰秘色」。這裡將「秘色瓷」與錢氏供奉劃上了等號。不過,也有一些人對此持不同看法,如宋人趙令畤的《侯鯖錄》則云:「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錢氏有國,越州燒進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故云秘色。比見《陸龜蒙集•越器》詩云……乃知唐時已有秘色,非自錢氏始」,否定了秘色瓷與五代吳越錢氏進貢的因果關係。嘉泰《會稽志》云:「越州秘色瓷器,世言錢氏有國日作之,臣庶不得輒用,故云秘色。按《陸魯望集•越器》云……乃知唐已有秘色,非錢氏為始」。這段文字沒有把秘色瓷與進貢相聯繫。此外,顧文薦的《負暄雜錄》、葉寘的《垣齋筆衡》等,關於「秘色瓷」的解釋,基本與《侯鯖錄》相同。宋人關於「秘色瓷」的爭論只是證明了「秘色瓷」出現於唐代,不是五代吳越錢氏所燒貢瓷的專名,而沒有述及「秘色」的本義。
隨著越窯在北宋中晚期的衰落,越窯秘色瓷的生產便終止了。北宋以後,文人筆記中的「秘色瓷」概念不斷擴大。北宋重和元年(1118),平江(今蘇州)一座大墓被村民盜挖,「有一秘色香爐」,宋人考證此墓為東漢晚期孫策之墓。這表明,在宋人眼裡,「秘色」已無時空限制。宋人莊綽的《雞肋編》將龍泉窯青瓷稱為「秘色」。北宋人徐兢在《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中提到高麗人受越窯影響而燒製的青瓷時云:「陶器色之青者,麗人謂之翡色」。南宋太平老人的《袖中錦》則直接稱其為「高麗秘色」。金人趙秉文的〈汝瓷酒尊〉詩將汝窯青瓷稱為「秘色」,而且將其與碧玉相提並論。廣東一帶民間窯場燒製的青瓷,有「南越秘色磁」之稱。
明清時期,人們對秘色瓷的含義進行了重新認定。《景德鎮陶錄》的編撰者經考證後認為「秘色乃是當時瓷器之名」,這類瓷器「其式似越窯器而清亮過之」,並說:「秘色特指當時瓷色而言耳」。《陶說》也認為「秘色是當時瓷器之名」。可見,這時人們認為類似越窯青瓷而釉色純正、青瑩光潤的即為秘色瓷。《愛日堂抄》則云:「自古陶重青品,晉曰縹瓷,唐曰千峰翠色,柴周曰雨過天青,吳越曰秘色,其後宋器雖具諸色,而汝瓷在宋燒者淡青色,官窯、哥窯以粉青為上,東窯、龍泉其色皆青,至明而秘色始絕」,由此可知,自古以來凡是釉色瑩潤的優質青瓷皆屬於「秘色瓷」。
一九八七年在陝西扶風法門寺唐代地宮中發現了十四件青瓷,其中十三件是唐懿宗(859∼873年在位)供奉的,刻於石碑上的衣物賬稱之為「瓷秘色碗、盤子、碟子」。這十三件瓷器中的十一件,釉色呈純正的青色,另外二件內壁釉色青黃的碗被做成了「鎏金銀稜平脫雀鳥團花紋碗」,可見,青色是秘色瓷的主色調。同時出土的一件唐代越窯青瓷淨瓶,雖未在「衣物賬」中找到對應名稱,不過其做工、釉色及釉層的滋潤感並不在「瓷秘色」碗、盤、碟之下。經考證,這批青瓷均產於慈溪上林湖後施嶴。法門寺地宮中秘色瓷和衣物賬的出土,證實了「秘色瓷,初出上林湖」以及唐代越窯瓷器被列為土貢的記載,也為陸龜蒙詩中的「秘色」、「越窯」提供了佐證,同時讓人一睹了秘色瓷的神秘姿容。
出土晚唐五代秘色瓷最豐富的當屬吳越國王及其家族墓,不包括錢鏐墓,目前已清理發掘的有十座,除了一座在蘇州外,其餘九座集中在臨安和杭州兩地。這些墓出土的秘色瓷,造型精美,製作精緻。浙江臨安晚唐水邱氏(901年卒)墓出土了廿五件越窯青瓷,有薰爐、罌、燈、碗、罐、壇、粉盒、油盒等。水邱氏是五代吳越國第一代國王錢鏐的母親,墓中隨葬的這批青瓷無疑屬於「秘色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