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佚名 觀音像
 
中國古代觀音信仰及其形象概介
文∣楊智凱 圖/攝影∣本刊資料室

觀音菩薩,原為佛教眾神祇之一,起源於印度,以其大慈大悲、聞聲救苦的特性聞名,廣得各地區各階層的喜好。自佛教東傳以來,觀音逐漸在中國本土化,發展出專屬於自身的獨特形象與信仰體系,並廣泛流布至亞洲的朝鮮、日本、越南等國家,成為跨越國族與地域界線的重要崇拜對象。考諸華人歷史,無論天潢貴胄、文人朝臣或市井百姓,皆對之虔誠供奉,甚而有「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之說,影響所及,各種相關的造像、繪畫、文學等創作亦應運而生,為中國宗教藝術留下輝煌的一頁。
根據信仰傳統,農曆二月十九為觀音誕辰、六月十九為得道日、九月十九為出家日,民間視此三日為最重要的觀音紀念日。本期適逢觀音聖辰(國曆十一月八日),故特以觀音為主題,介紹此尊神祇的信仰起源、經典記載與藝術圖像,同時透過相關繪畫作品,略述觀音在時代與文化中的形象轉化。
觀音,依照梵文拼法、典籍傳本之異又有譯為闚音、觀世音、光世音、現音聲、觀世自在、觀自在者。其中以觀世音、觀自在較廣為人知,此二者稱謂係分就普救世人與修行境界的角度而成其名─前者可從《妙法蓮華經》所云:「『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可知其名號之由;後者見於《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指涉其慧觀為先、成十自在的特質。
觀音身世來歷依照不同經典而有各種說法,如就《悲華經》所述,觀音原為轉輪聖王第一太子,因其「觀天人及三惡道一切眾生,生大悲心,欲斷眾生諸苦惱故,欲斷眾生諸煩惱故,欲令眾生住安樂故」,而得以被授予此名號,且以「善男子」形象所現。此外,《華嚴經•入法界品》亦有「勇猛丈夫觀自在」之語,觀音在諸如是類的原始經典中皆為男相,與現今信仰所供奉的形象頗見差異。
由於早期印度佛教未有造像傳統,若欲從文物考察觀音菩薩的源流,則需追溯至貴霜王朝。此階段的宗教造像以犍陀羅和秣菟羅兩處為中心:前者因地理位置之便,融合了外來的文化與風格;後者為本土傳統的重鎮,以健壯雄偉的特色聞名。傳世可見貴霜王朝犍陀羅地區出土的觀音菩薩,其為左手持蓮的短髭男相,身著王族服飾。踵繼其後的笈多王朝,諸多大乘經典於此時完成,吸引著如玄奘等眾多中國僧侶前來研習佛法,宗教藝術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隨時間遞進至五世紀左右,觀音的神祇地位越趨獨立,當時另尊源自於印度鹿野苑的菩薩,屬目前可見較為早期的觀音造像,外觀亦可清楚辨識為男性。
該當注意的,是觀音信仰尚有顯教和密教的分別。《辨顯密二教論》云:「應化開説,名曰顯教,言顯略逗機;法佛談話,謂之密藏,言祕奧實說」。顯教為應身佛、化身佛所言的易懂義理,又可劃分為淨土思想、法華經和華嚴經三大系統,各具特色,如法華系統便係依據〈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而著重其救渡眾生的形象,尤其是信眾所熟知的救七難(火難、水難、風難、刀難、鬼難、囚難、賊難)、解三毒(貪、瞋、痴)、應二求(求男、求女),即是從此而來。密教為法身佛所傳蘊含密義之法門,涉及咒語和儀軌等元素,觀音造像變化豐富,且各有其專屬的經典、尊形和持物,如有出自《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祕密法經》等密教文獻的千手觀音。無論顯密二教,分別具其典籍依據與圖像創作的側重之處,不僅增添觀音信仰的多樣性,同時從此基礎因應各地文化而衍生發展了第三種觀音信仰─民俗觀音。以華人世界為例,印度佛教經典記載所無的馬郎婦觀音等,便屬這種類型。
將目光置諸佛教初期於中國的發展,最常被引述的文獻來自於《後漢書》:「世傳明帝(57∼75在位)夢見金人長大,頂有光明,以問羣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長丈六尺而黃金色』。帝於是遺使天竺問佛道法,遂於中國圖畫形像焉。楚王英始信其術,中國因此頗有奉其道者」,當中提及派遣差使前往天竺求法,言云此時已「圖畫形像」,可見公元一世紀佛教已初步萌芽。《三國志》記載:「(笮融,?∼約196)大起浮圖祠,以銅為人,黃金塗身,衣以錦采,垂銅槃九重,下為重樓閣道,可容三千餘人,悉課讀佛經……每浴佛,多設酒飯,布席於路,經數十里,民人來觀及就食且萬人,費以巨億計」,更徵二世紀時中國佛教之盛。江蘇連雲港、四川樂山等地,便曾出土東漢晚期的佛像遺跡。
自兩漢歷經魏晉南北朝的過程中,不僅陸續出現諸多譯經,如《成具光明定意經》、《佛說無量壽經》等文獻已提及觀音的名號,直至與觀音緊密聯繫並於西晉太康七年(286)時所譯出的《正法華經》,更成其在中土信仰發展的契機。

 
相關文章
 
  全文請見《大觀》2025年11月號第194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