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素是廿世紀京津地區重要的女畫家,她復興了唐人青綠山水傳統,並將此種技法鎔鑄出富於時代感、寫實性的現代青綠山水。在當時北方以四王餘脈、石濤八大、文人遺韻為主流的山水畫壇,她仍執著於青綠山水的創作。目前學界對其研究尚不豐富、且多數文章關注的是她與張伯駒的情感經歷,更突顯了應對其青綠山水藝術加以關注的重要性。
潘素(1915∼1992),江蘇蘇州人,原名白琴,字慧素。晚清重臣潘世恩後代。曾任吉林省藝術專科學校國畫講師、吉林省藝術學院教授等職。一九八○年與張伯駒舉辦夫婦書畫聯展。作品〈湖光清色〉獲東京現代水墨畫協會八六年度展優秀獎。癡迷繪事,曾自言:「幾十年來,時無冬夏,處無南北,總是手不離筆,案不空紙,不知疲倦,終日沉浸在寫生創作之中」。
一九八五年人民美術出版社《張伯駒潘素書畫集》刊登了兩人書法繪畫作品六十一件,大部分為潘素的獨立畫作,且以青綠山水為多,與當時山水畫壇的主流面貌很是不同。其中青綠山水十四幅(含大青綠、小青綠、金碧山水),分別是:〈桂林風景〉、〈桂林春晴〉、〈晝錦堂圖〉、〈雲峰秋林〉、〈雲峰秋色〉、〈雲峰春溪〉、〈慶祝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四十週年〉、〈春到長城〉、〈萬山紅遍〉、〈雲巒疊瀑〉、〈春滿江山〉、〈遊春圖〉、〈萬里江山〉、〈錦繡江山〉。青綠沒骨山水二幅,分別是〈峒關蒲雪〉與〈晝錦堂圖〉。宋振庭為該集作序,提及:「按照通常的習慣印象,好像中國的山水畫已經有了一個大致的常見面貌,而潘素先生作品所呈現的格調,似乎是大家所不熟悉的。其實,這種格調倒是為我們中國古人所常見,只是到了後期,進至清中葉以後,才少見甚至絕跡了。畫史上講的唐人畫法北宗山水,大小李將軍—李思訓、李昭道的畫法,由於種種原因,在中國已成為不被人知的古法了。潘素先生的畫,正是這一畫系的不絕於縷的傳承,才保持了它自己的獨特面貌」,文中提及時人稱潘素的畫為「唐畫」。
董橋在〈永遠的潘慧素〉一文寫道:「潘素跟過朱德甫、汪孟舒、陶心如、祁井西、張孟嘉學畫,跟過夏仁虎學古文,家藏名跡充棟,天天用功臨摹,畫藝大進」。張伯駒表弟李克非〈霽雪初融憶叢碧—兼記山水女畫家潘素〉中言:「(潘素)弱冠適予表兄項城張伯駒氏,她在二十一歲時,即開始學畫。初從朱德簠習花卉,後與老畫家陶心如、祁井西、張孟嘉合作作畫,相互切磋,共同提高」。據上述兩文,潘素所學習的對象包括:朱葆慈、陶洙、祁崑、張恂。
朱葆慈(1880∼1950),字德簠、德甫、德父、德夫,又字追鹿,號佛友、靜盦、靜庵、屈廬。江蘇蘇州人,先後入閩、湘,後定居北京。工書善畫,書法趙松雪,而不流於柔美,山水學南田,間作花卉,亦清麗脫俗。朱德簠為一代奇人,據稱其:「兩手指捲曲反生,如龍爪。然能書,能畫,能治印,又皆能工細。或傳手如龍爪者,足亦如之,惜未詢其竟究也。德簠居舊京久,初為京官,後乃執教藝專及京華,晚歲潦倒,窮益甚,講師一席,亦被淘汰。藝事蕭條,生計維艱」。朱德簠花卉習自惲南田:「他的畫純熟穩當。乍一看覺得並無若何出奇的地方;但仔細研究,方知一切構圖和染色,甚至細微到勾筋點苔都是十分妥帖的。縱使很嚴格的批評家也不易尋出缺點」。
陶洙(1878∼1959),名起,字心如,江蘇武進人,畫家,藏書家,紅學家。陶湘之從弟,排行第九,知者稱陶九。「前清附生。歷官內務部僉事科長、蕪湖關監督;民國廿七年(1938)任偽臨時政府司法委員會秘書長」、「陶氏擅書畫,俱臻妙境。常影抄古本時,繪製插圖,畢真畢肖,如非認真詳審,幾可亂真」。《藝林月刊》曾刊登陶心如山水作品,稱其善山水、花卉。
祁崑(1901∼1944),字景西,號井西居士。祁崑「在民國初年的北京畫家中,屬於年紀較輕的。祁崑善於臨畫,尤精於仿古,所臨宋元名跡形神逼真,見者無不為之嘆服」。從他的大量畫題中可以看到「擬宋徽宗筆意」、「臨趙松雪本」、「擬文衡山法」、「擬項孔彰筆」,說明他繪畫由臨古起步,臨習對象廣泛。而祁崑的繪畫風格「由戴醇士入手,而四王、吳惲、而文沈,以至明元宋代名家」。劉葉秋曾稱祁崑「青綠山水,當推近代第一」。祁崑的青綠山水以小青綠為多,畫面造型與筆墨富於宋元文人畫意趣,設色雖有石青、石綠等高飽和度礦物色,但用色較淺淡,且用暖色調的赭色與冷色調的淺石青、石綠相平衡,畫面更顯協調柔和。米景揚回憶文革初期的榮寶齋會客室所陳列書畫,包括陳少梅的山水、祁井西的青綠山水、齊白石的工筆草蟲、陳半丁和曹克家的合作畫、姜潁生的巨幅山水,足見當時為藝術圈所認可的祁崑典型風格即為青綠山水。
祁崑《近人畫冊》中之一開,與潘素的〈宋人筆意〉並觀,可見二者之關聯。祁崑作品所繪為秋景。近景居中為巨石秋樹,夾雜著蜿蜒山道、策杖之人,青灰色的濕筆直接畫出遠山。山間雲氣飄渺。 |